甲午年的元宵节碰巧撞上了西方的情人节。无论你是吃汤圆、看花灯,还是吃牛排、看玫瑰,目的都是想在那化不开的浓浓深情里幸福着,无非就是过程不同罢了。
其实,不管这一过程如何,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更像是一个点,过了这个点,就意味着年过完了,又该收拾心情,迈步走进一个新的春天。正在这样的情绪里,任思绪纷飞时,小儿也在认真整理自己的寒假作业,收拾书包,准备明天返校,开始新学期的生活。
经过了一个假期的颠倒凌乱,疯狂玩耍,小儿显得明显的不太适应,但还是把整理好的书包放在了门口,并随手递过来一本红色封面的学生考核手册,让我给他签写“家长希望”一栏的话。对应着的,是老师上学期的评语:“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但字体有些潦草,上课时脑筋转的很快,但听课不太专注,希望能够改正。”略作思索,我在狭小的空白处签下了一句话:“这学期就是两个字:过程。希望不再为了作业而作业,而要在作业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小儿接过,看了,没说话放进了书包。我知道,这个过程也属于我。在下一个漫长的过程里,需要有人陪他来感受。
坦白地说,在小儿的学习中,我从没过于关注过他的成绩,而只是告诉他,只要自己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就好。因为在我看来,教育的意义本身,正在于发现学习的乐趣,享受过程的幸福,而与结果无涉,或者至少的关系不大。但即便如此,当小儿在位居班级第三名后,还是颇有压力地说:“我下次要取得进步,就只能是第一名、第二名才行了。”当时,我告诉他:“进步也不一定是考试分数和名次,只要你以前不会的知识现在学会了,就是一种进步。”只是不知,当时的小儿是否弄明白了我这句话的含义。
今年春节,有朋友来家做客,很自然地问起在座的小儿成绩如何,考了第几名。在上学期期末考中暂居于首的小儿并没有过于张扬的兴奋,只是淡淡地说:“还行,班级前五名吧。”那一刻,吾心甚慰。
与过程相对应的,是结果。在科技彻底改变生活的当下,世界好像正变成了一个扁平的地球村,随之拉近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就连时间也被缩短得几近消失,仿佛一切的存在就隐藏于那薄薄的手机的屏幕之后,所有的到达与归来就在于手指头轻轻的触碰之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颇能代表我国改革开放里程碑式的表达,却实实在在地把时间撕成了碎片,把效率奉成了圭臬。著名作家王安忆曾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如是说:“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偷窃了我们对未来的观念。”
我能感受到王安忆的深深忧虑。她是怕,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社会里,过程被轻视为累赘,核计为成本,然后被压缩甚至消除,并为演算的方便考虑,概括为符号。然而,在这个人工模拟的系统里,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存在的实质性?假定说我们可以放弃认识的权利和义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去确定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