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玲玲
有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曾经含辛茹苦养儿育女的父辈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这其中不乏颐养天年的老人,这部分老人无疑是幸福的。但是,也有部分老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老人,却遭受着老来无人养的凄凉。
马村区法院辖区人口14万人,近5年来,年均审理涉及老人赡养案件15件。针对这种状况,马村区法院在涉老案件办理中采取各种措施,传递正能量,给予老年人以充分的司法关爱,倡树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接待好来告状的老人
老人不是万般无奈,不会去法院告自己的子女。面对这个特殊群体,马村区法院有着特殊的接待标准,搀扶老人上下楼梯,捧上一杯茶水,备上老花镜,耐心听其诉说。必要的时候,为其口头立案,依法为其减免诉讼费。大多时候,导诉人员还直接将老人领到诉前调解法官处。法官听取情况后,电话核实或者带着老人回到其住处了解情况、处理问题。有时,经该院领导审批,可免费为老人提供食宿,可以不经过诉讼途径解决的,尽量在诉前化解赡养纠纷。
该院立案庭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挑选责任心强和经验丰富的女法官成立巡回立案及诉前调解女子服务组,以女子特有的细致和耐心调解赡养案件,将矛盾化解在诉讼之前。
2012年初冬的一天,一位80岁的老太太因临近中午怕法院不立案,到法院门口便直接躺在地上,任凭保安怎么拉都不起来。立案庭书记员刘瑾闻讯赶来,为其端来热水洗脸,买来饭菜,听其诉说。到了中午,她顾不上休息,就带着老太太到其家中了解情况。刘瑾看到老两口居住在一间小平房内,而住在上房的儿媳看到法院警车到来,对着老太太就是破口大骂。为此,刘瑾义正词严地批评了老太太的儿媳。经过一番法理情的教育,老人的儿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答应好好照顾老人。自此,老太太不再去法院奔波了。
几年来,巡回立案及诉前调解服务组解决了很多这样的家务事,为老人及其子女在亲情和法律之间游走权衡。2013年年初,马村区法院立案庭被评为全区巾帼标兵集体,而区“优秀志愿者服务站”的牌子也落户在立案庭。
用真心解决老人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他们都是我的父母亲。”这是女法官石志炜在处理一起赡养案后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石志炜出身农村,父母靠种地供他们姐弟四人读完大学。参加工作后,对老人的牵挂和回报成了她一生的追求。
石志炜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同时在担任马村区法院民一庭庭长10年来,解决了上百起赡养案,为众多老人赢得了生活的尊严。南水北调工程拆迁期间,一拆迁户因为拆迁补偿款分配问题将自己年迈的父亲拒之门外,使老人流离失所。当时法院主动进驻拆迁村庄,免费服务拆迁户,石志炜就带着老人到家中了解情况,谁知老人的儿子恼羞成怒,拿起菜刀欲砍老人。石志炜临危不惧,怒声呵斥其不孝行为,迫使其停下来。最终,老人的儿子同意在自己的养猪场腾出一间房子让老人居住。事后有人问石志炜:“你当时不怕吗?”石志炜说:“作为女子谁都怕,但作为一名法官、一个子女,我不怕。”
真性情铸就真英雄。一位90岁的老太太,被其孙子扔在法院大门口,女法官聂瑶将其送到旅馆安顿好,随后及时审结了老太太的赡养案,同时依法追究了老太太孙子的刑事责任;风雪中,执行法官李林鹏不顾路途遥远,将执行来的一袋面粉送到老人家中;酷热中,法官胡德意为老人送去赡养费;中午休息时,法官崔广华将先予执行的医疗费送到住院老人手中……
就是这样一群法官,他们用法律的武器,用人间的真情,呵护着老人。
关爱老人时不我待
辖区一名老太太因为老伴瘫痪无人照顾而到法院起诉子女,在子女的威胁下,老太太含悲撤诉,其老伴不到一个月就离世了,这起赡养案让法官深感遗憾。
“最令人揪心的是,赡养的案子结了,老人却不在了……”书记员张欢跟随法官办理了不少赡养案,但她经历了3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案件,很令人痛心。
近年来,该院开展了“关爱老人我在行动”的活动,法官们纷纷回访自己审理过案件的老年当事人,去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法律杂志,到乡村集市发放孝亲敬老宣传单,将不孝者在媒体上曝光,组织拍摄电视专题片,警醒教育世人善待老人。
两年来,该院党支部牵头,党员干警带头,走访老人逾千人次,实物帮助困难老年当事人25人次,帮扶社区孤寡老人10人次,帮扶资金近4万元,其中干警捐款1万余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该院法官“以我的汗水换取您老的笑颜”,他们正以司法大爱诠释着人间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