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现年72岁的孙茂芳,51年来,先后照顾了18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昨天上午,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孙茂芳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称号,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后全国第三位获此殊荣的道德楷模。 (据《新京报》)
空巢老人的“小棉袄”、残疾人的“小拐杖”、困难者的“小油灯”、雷锋精神的“小广播”。整整五十一个春秋,孙茂芳身体力行,弘扬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释放出可贵的道德热量,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人调侃学雷锋是每年“三月来,四月走”。甚至有人疑问:当下社会还有雷锋吗?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吗?笔者想说的是,其实雷锋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永不落幕。
其实,学雷锋不一定非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点滴之间皆能彰显本色。正如孙茂芳所说那样:“我干不了大事,但是愿意从小事做起”。她口中所谓的“小事”就是为孤寡老人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在家里设“救急床”,为来京看病的陌生人解决燃眉之急;每月拿自己的工资为老弱病残困“送温暖”。有人说孙茂芳很傻,不仅做好事不计回报,反而还赔出去了48万元,而且还拒绝了一位孤寡老人赠与的存款和价值连城的四合院。
同雷锋一样,孙茂芳最感动我们的,就是她一生释放出的“人性之美”。51年来,雷锋精神不断凝聚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不断绽放出璀璨耀眼的道德光芒,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哪怕是做平凡的小事,哪怕是向别人奉献一点爱心,这其实都是一种大爱。
面对个别人对雷锋精神是否存在的疑问,以及当下一些“他人摔倒无人敢扶”的寒心场面。笔者认为,学雷锋,其实人人可为。雷锋精神代表着善良的人性和追求,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学雷锋,并不苛求每个人都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对弱者报以同情和鼓励,向需要帮助之人伸出援手,都是学雷锋的集中体现。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他们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说“我要学雷锋”,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雷锋精神。
其次,学雷锋,关键贵在坚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越来越高了,但也有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共同守望雷锋精神,持之以恒学习雷锋精神,加快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促使每个人自觉、自发学雷锋。唯有如此,才能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雷锋的出现绝不是一种偶然,更不像有些人所谓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三月来四月走”之类,雷锋精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