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是矛盾体,所有事物都在有无相对、好坏相生的运动中。所谓的好事,人都趋之若鹜,想抢先得手。所谓的坏事,又都避之犹恐不及。然而,世间事常常是好坏相倚、福祸相生。
过去,常常种八升收一斗,粮食稀缺如金豆,无法糊严负有供养责任的嘴,童年便像翕张着黄口的乳燕,在饥肠辘辘的乞哺声中,熬挨着艰难的岁月。净米细面,出力干活的大男人一年才能吃上有限的几顿,孩子们娇嫩的饥肠,只能交由薯瓜糠秕,任其恣意蹂躏出面黄肌瘦与一身羸骨。偶尔走亲访友,能遇顿带点肉香油味的餐饭,便幸运得腾云驾雾,美得上天。吃相,尽管十个孩子十副模样,主题却一样:全在狼吞虎咽,生能吓死活人。饭吃完,仍不舍放过空碗:张开嘴,伸长舌,踅着碗内壁,认真地舔几圈。饭罢,嘴沿的油痕,一点不舍擦抹,要小心存留着,只为能不时伸舌尖舔舔,耸鼻子闻闻,以便多温习几遍久违的香味……现在,土地生金,粮食堆山,想吃啥有啥,能吃多少尽管放开肚量,再不必为打发辘辘饥肠而愁白一头青丝。饭,不仅能吃饱,还要求吃出舒服和美好。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美食便应需而生,任人挑拣着吃出千般花样,万种滋味……
然而,太多与太好的吃食,在快乐味蕾、犒劳身体的同时,也派生出新的问题。一是营养过剩,催生出的小胖墩如雨后春笋,与日俱增,高血压等新的富贵病令人挠头。二是太多的吃喝拥着脖颈,吞咽都来不及,以致孩子竟不知吃食所从何来。若问,或说用钱买来,或说厨房取来,唯独不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揭示的原始出处。莫说孩子,就是成人,有几多没有染上轻践吃食的习性呢?——只晓往食堂、餐馆的泔水缸里瞅一眼,便铁证如山!
过去,一枚硬币在孩子眼里可说重如磨盘,因为一旦握有5分钱,便像拥有天大的支配权,顿感富足与硬气。尽管它只可买到或一张白纸,或两支铅笔,或一粒香甜嘴巴的山楂丸,却是父亲或母亲面土背天把地球“修理”一整天的工分钱,能不金贵?春节压岁,大人给的多是一毛两毛,孩子们一蹦多高,把脸笑成吃了喜屁样。谁能给个五毛一元,就算惊人的出手大方。有歌唱道: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一分钱交给警察,会受夸奖;交给老师,会在全校大会上受表扬。若是五分钱,差不多能树为学雷锋标兵,号召大家都学他拾金不昧。要知道,令农人眼馋的“工人叔叔”月工资才30多元,而物以稀为贵,一分硬币便显得金贵。现在,别说5分钱了,就是一两毛钱横卧路面,抢入眼帘,呼唤着人们去捡,多数人都会像见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样:不拾吧,孬好是个钱,好像怪可惜。拾吧,真嫌顾不住弯腰屈膝的麻烦钱,还怕被人看见了指戳着讥讽嗤笑。摸摸学生娃的口袋,哪个没有零花钱?少说三五元,多则10元20元,谁稀罕那毛二八分钱……人富了,钱多了,“工人叔叔”月工资已是上千甚至几千元,农民工哪天不给100元,也得炒了老板的鱿鱼。过去花钱论分数毛,若能论元就算奢侈了。现在出手几十上百甚至千二八百元,稀松平常,无须思量。钱多了,富有了,想要啥就能买到啥,生活真的很幸福!
然而,钱多也闹病,或者说钱越多时,人对钱的追求欲也随之攀升,越容易闹病。诸如:大手大脚的奢侈病、夜以继日的赌博病、为富不仁的假货病、心狠手辣的劫财越货病,等等。难怪有人说,贪欲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越是口渴,又越是要喝。于是,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如此恶性循环,使本来美满生活的钱币成了双刃剑,随时可能导演出事与愿违的不幸与事故。
贫穷使生活困顿、人生艰难,固然不好。但能磨砺心志、锻炼毅力,教人懂得感恩与珍惜,催人发奋与努力,从而成就美好的人生,古往今来,成才成功成名的贫家子弟谁也数说不清,遂有了“自古磨难出英雄”的名言。富裕能给人生以美感,为生活铸幸福,自然很好。但极易滋生宝贝病,尤其在安乐舒适的环境中,一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丧失了生活的基本能力,上大学了还不知道鞋带咋系,不知道鸡蛋咋个才能煮熟,整个一温室弱苗,想让这样的孩子有大作为,怕是很难,正应了“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