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导 读
产业集聚:打造城市转型“升级版”
凝心聚力抓项目 转型提升谋发展
清风扬帆正转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集聚:打造城市转型“升级版”
——我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纪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近日,总投资15亿元的河南省中原内配公司年产1300万只新型节能环保发动机气缸套和5000万片发动机轴瓦项目进展顺利,技术人员在安装调试七轴关节机器人。我市着力加快工业转型,强力推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推动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核心提示

  经过5年大规模建设,焦作大力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显现出综合带动效应。如今,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市转型“升级版”雏形初现——初步形成装备制造1个千亿元左右产业集群,食品、现代循环化工、汽车零部件3个五百亿元左右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医药2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日前,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分享:路过孟州市产业集聚区,看到路两边一排排气势磅礴的标准化厂房,心潮澎湃……

  一个高大的“汽车尾气净化专家”广告牌矗立路边,一栋栋红色的楼房、蓝色的厂房整齐排列,加之一幅幅火热的建设景象,无不传递出海样的积极信号:产业集聚,正在成为焦作转型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5年来,按照省委和省政府“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工作要求,焦作市抢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三大国家战略机遇,把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主抓手,聚焦项目建设、聚集优质资源、聚合政策支持,突出机制创新、突出科技引领、突出招商引资,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

  放眼焦作的经济版图,总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11.5平方公里的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呈现出产业集群快速扩张、创新驱动明显增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产城融合效应凸显的良好态势,成为焦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转型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回眸焦作产业集聚区去年交出的“成绩单”,可谓亮点频闪:5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497亿元,实现税收135亿元。沁阳市产业集聚区2010年、2011年荣获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称号,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2012年分别荣获省“十强”和“十快”产业集聚区。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1.6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48家,实现税收48.5亿元,分别为2009年的3.9、3.4、1.8、2.8倍,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现在看来,在百舸争流、激流勇进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焦作产业集聚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焦作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释放着焦作大转型、大提升的活力。

  而活力释放的动力源,则是焦作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为此,焦作强力推进集群发展,打造转型提升产业支撑。焦作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现代循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1个千亿元左右产业集群,食品、现代循环化工、汽车零部件3个500亿元左右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医药2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中内配成为世界三强之一、亚洲最大的气缸套生产企业,河阳牌气缸套在国内首家供货奔驰、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名企名车。卓林数码小商品闯出大市场,占国内市场份额60%,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条码碳带生产企业。产业集聚、产品升级让焦作制造走向世界!

  强力推进开放招商,增强转型提升活力。焦作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求多效”“一发动全身”的战略性举措,瞄准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大的项目和企业,大招商、招大商,5年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0余个,引进中国兵装、东风日产、国药容生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上市公司8家,居全省第三位,46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引进中信、光大等8家商业银行,组建资产超过160亿元的23个投融资平台;焦作海关、孟州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建成投用。

  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培育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焦作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试行创新券制度、科技贷款贴息制度,2013年发放创新券5670万元、贷款贴息1852万元,连续6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焦作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战略合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对获得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焦作给予重奖。全市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占全市比重分别达89.7%、85.9%;创建院士工作站13个,佰利联、多氟多、中内配等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79项。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构筑转型提升新优势。焦作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软、硬环境,2013年实施了总投资832亿元的“十大建设”。焦作建立了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责任制,制定了年度督导考核办法,实行一大建设、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的“七个一”工作法和定期研究、强化督导、媒体通报等措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投资97亿元的郑焦城际铁路将于年底通车,投资40亿元的武西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已建成通车,投资120亿元的龙源电厂和焦作电厂异地迁建工程可望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运,有效提升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支撑能力。

  强力推进产城融合,夯实转型提升基础。焦作把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累计投入3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716公里、供水管网709公里、燃气管网303公里、标准化厂房611万平方米、电网607公里、变电站40座、金融网点55个、物流网点76个、公交线路46条,开工建设安置房60591套,建成15733套,新建北大附中焦作校区等7所中小学校、焦作同仁医院等4家医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进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投资20亿元建设职教园区,5年来,全市职业技能培训52.9万人。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1.4万人,比2009年增加11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带动城镇常住人口新增7.5万人,外地在焦务工人员近30万人。

  强力推进生态建设,营造转型提升优良环境。焦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美丽焦作建设。按照“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思路,大手笔规划建设城市水系。开工建设贯穿城区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南北总长50公里的城市带状公园、灵泉湖等5个水库,在市区和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建设长12公里、面积5800亩的湿地,中心城区水面面积1.8万亩。目前引黄入焦工程全线贯通,黄河水进入焦作市区,大沙河治理带状城区湿地公园已形成3公里景观,灵泉湖水库已形成2000亩水面,影视湖水库、东湖水库、龙寺水库和圆融水库四个水库建设有序推进。严格项目审批准入,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共否决了122个项目;全市提前完成21个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共完成1221项污染整治任务,其中关闭企业104家、治理项目984个、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生产线)41项、搬迁企业21家、关闭锅炉71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拓展了空间。焦作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34.5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强力推进集约节约,助推转型提升提质增效。焦作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既注重投资规模、科技含量,更注重亩均效益、集约节约。焦作整理山前坡地、滩地近5万亩,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平均产出分别达到320万元/亩、460万元/亩,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09年下降40%以上,成为全省首个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强力推进责任落实,构建转型提升有力保障。焦作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2013年4月推出了“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的新要求,激发各级各部门拉高标杆、干事创业动力。市委、市政府要求每个产业集聚区每年至少新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50%以上。对10亿元以上项目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两年一兑现”,重点查形象进度、查设备订购、查资金流向、查上缴税款、查科技含量等,完成好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介绍经验,差的进行检讨。2013年,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4个,年度完成投资311亿元。

  东风劲吹千帆举,众志成城伟业兴。站在新起点的焦作,将继续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增强吸纳和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更快速度、更好质量发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4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5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主要指标增速均超过25%。

  目标已定,关键在落实。如何落实,焦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增强思想意识,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

  谋略与实践的无缝衔接,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让焦作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凸显,带动了功能集合构建、农民向城镇转移,践行了“三化”协调的发展理念。而在产城互动的带动下,一座座宜居、宜业的新城必将呈现在世人眼前,引领着焦作在产业集聚的发展中跨越发展、快速崛起。①2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