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璐
2012年12月18日,本报刊登《“旧巢”招“新燕”》一文,讲述了武陟县西陶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使其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实现政企双赢。时隔一年半,该镇会有哪些变化呢?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该镇。在该镇西陶口,河南交联电缆厂在原古寺酒厂拔地而起,科研办公大楼和6个大型现代化厂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据悉,该厂有电线电缆生产线10条,年产能2亿公里;新建新能源电缆生产线7条,年产能可达2000公里。产品主要应用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销往北京、山东、陕西等省市,成为该镇主要的纳税大户。
“你看,这座办公大楼就是在原有大楼的基础上作了简单装修,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发展企业,不仅为企业节约了至少150万元的成本费,还节省了近半年的建造时间。”该项目负责人翟振平说。
与此同时,华丰纸业在黄河纸业旧址上已经脱胎换骨大变样。由一家因污染严重、效益低下被关门停产的企业,变成了改用进口纸浆生产高档纸品的活力十足的企业。
为让“鸟儿”进出更加有章可循,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该镇根据调研和对部分“腾换”案例的分析,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对全镇闲置土地的挖潜盘活,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资源浪费,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使闲置土地由过去沉重的历史包袱变成了一笔巨大财富,极大地拓展了城镇经济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