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哲
大概是经济发达后,人们一定要将作家分门别类为畅销书作家、当红作家、知名作家几个层次,富豪排行榜上也缺不了专为作家腾出的一席。仿佛那些以写字为生、有那么几部作品的文学爱好者,若是未在经济上取得认可,即便再对文字痴情,都是羞于被称呼一声“作家”的。
写字为赚钱,这不是什么羞耻事。古来那些文人墨客,卖字诗以求银资即不鲜见,在当前这经济大潮中,若是单单只讲我喜欢,不管市场需求,罗列出千百万字来也是自说自话,上不得台面。可若彻底放下自我去迎合市场,又是怎样光景?当下,所谓文学那个圈子,倒似这般状态。穿越到战国的《寻秦记》火起来,那么,网络书架上便全变作穿越类的“文学”,穿越回去夏、商、周至宋明清各朝各代的小说一本不缺;修真类小说热度上去,那便有这样的仙人那样的侠士跳出来,要你看也看不过来;考古惊悚的《盗墓笔记》畅销后,恨不能所有作品都改成一样的套路。作品这样写,似乎没什么不妥,既有大批拥趸追着读,更有不菲的稿费可以拿,洋洋洒洒几百万字下来,也便成就了网络世界的大作家。
如此小说,看起来热闹,确是消遣的好道具,可文字里营养少,“拿来主义”多,而作者总是让人觉得有脱不去“赚一笔便撤”的奸商味道。不过偏是这样的小说有市场,对那些有闲无品之人的脾胃。从这类小说里改出来、或依着这思路将其他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都少不了高收视率和大批观众的追捧。
当前,关于琼瑶状告于正抄袭的纠纷,韩松落在文章里写下这么一段话:“是看穿他们并且指出,还是赚他们的钱?有人选择前者,他们看穿时代病,对人们的精神畸变,对人们的愚昧、软弱和无力,严词厉色地进行批评,痛斥他们的玛丽苏幻想,扔掉他们津津乐道的鸡汤,给他们看人生残酷的真相,指出一种刚健结实的生活;有人选择后者,用他们的缺陷去赚钱,来者不拒随波逐流,闷声发大财。”文章还说:“人们要的不是揭穿,而是逢迎,即便揭穿,他们仍旧没有出路。”这话虽然跟现实很贴近,却着实让人心凉,若是这么说,那所有仍想走文学路的青年,难道都跳不出迎合观众的怪圈吗?
现实大概还未悲观到那个境地。因为历史告诉大家,大众审美往往慢半拍——他们会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些文艺精品。正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跟当时读者的口味天差地远,却在许多年后成为经典,而两三年前风靡网络的小说,现在几乎已再也见不到踪影。也许,这可以给那些仍想坚持写不迎合市场口味文字的人,保留一些希望,也为貌似陷入泥沼的文学提供另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