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宛若一段人生,欣赏一部经典电影如同经历一次百转千回的生命之旅,而阅读影评人笔下的文字,则能从浮世光影中思悟人生,领悟人心,因为好的影评必先是心评。《从心看电影》是台湾知名影评人曾伟祯从生活、心灵、修行三个层面,解读二十余部经典影片的评论文集,既有对故事情节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入微,也有游离于荧幕内外的意味深长,她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由视觉通向内心的窗户。
曾伟祯看《断背山》,她认为这是一部于天地间见证了人类情感流露与挣扎的影片,除了引人注目的与主流价值观相抵触的情感故事,更暗藏着关于“惩”与“戒”的多重寓意。她感慨影片中弥漫的无言但深沉的生命况味:“多亏了李安的诠释,他独特的阅读方式,让影片更发挥了庞大的影响力……初看电影时觉得清淡,之后却在心中不断发酵,平凡的世俗人事,发挥出隐隐的神圣气味来。这气味……代表着许多人,不论性别,不论肤色,身为人类所承担的情感枷锁。”曾引发世人对气候变化趋势热议的美国科幻大片《后天》,在她看来绝不是一个凭空虚构的故事,毁灭一切的地球灾难始终存在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贪婪与挥霍,必将使后代子孙遭受恶果,因此这部意义深刻的影片不该被当成人们茶余饭后由震撼而漠然的所谓“刺激源”。
电影《卢旺达饭店》,被称之为非洲版《辛德勒名单》,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残忍让人难以承受,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让人感动。曾伟祯在书中写道:当摄影记者不顾主管指令,偷拍到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画面,在返回饭店整理录像时,保罗刚好进来,看到屏幕上播放的远镜头中,到处都是胡图人拿刀砍人的画面,他震惊不已,他力持镇定的模样令人鼻酸。稍晚时在饭店大厅,摄影记者对保罗说:“抱歉,刚好你在房中,让你看到这些画面。”保罗回答他:“没问题,你尽管播出,我们希望世界上其他地方注意到我们的惨状,而能赶快来伸出援手。”没想到摄影记者却对他说:“我希望你不要抱太大希望,因为他们通常看到电视新闻播出后,会说‘啊,好可怜’,然后转头继续吃晚餐。”不久,联合国即以不干预内乱为由,撤走军队,接着还带走了境内所有的白人居民及游客。保罗以悲悯之心庇护一千多位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整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尽管他明白存活下来的希望微乎其微,但他从未放弃,甚至发动一人一信,以电话或传真的形式向外求援,拼死对抗城中煽动屠杀的政宣电台不断传来的魔音。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外部世界对这场人间悲剧不闻不问的“冷酷”。
心中有爱,便是晴天。曾伟祯认为看电影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的视觉效果,更要用心去体味内里的真意。从心看电影,方能从电影中看出人心。她的作品摆脱了传统影评框架,更多地流露出对困境中人性的关注和思考。在该书中,她听从内心的声音,行走在“生命的旅程与边界”,解读《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的百味人生;漫步于“绝望与希望共存的净土”,诠释《生于妓院》深入骨髓的痛苦与希冀;张开“非关重量的命运之网”,读懂《21克》的生死离奇与人生真谛;凝视“世间孩子的普遍困境”,透析《孩子》们在社会大环境下的艰危处境。
影评不应只是对拍摄技巧、人物演绎、视觉效果等的理性剖析,更应是影评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内心感想的真实表达,在这一点上,曾伟祯做到了。她用情理兼顾的笔触,穿透一幕幕或悲或喜的生命情境,开启了通向内在自我的灵魂之窗,引领读者深入电影其中。当帷幕悄然落下,散场的是各自奔走的芸芸众生,不散场的不是电影,而是洗礼后的别样人生。正如你看到的电影,不只是画面本身,还有电影里若隐若现的你自己。读过曾伟祯的影评,你会发现一部好的电影更像是一面镜子,足以照见你的内心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