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妈妈王元元的女儿已经3岁多了,她一直没有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她说:“一个月10元钱的奖励,现在只够在街边小店吃一碗面,而办证过程还挺复杂。再加上我们是单独家庭,按现在的政策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为避免将来还要退还这笔钱的麻烦,干脆就不领了。”这是一个“80后”妈妈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
(据《南方都市报》)
继上世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国家相应出台了独生子女奖励等配套子政策。但是实行30余年后,这项奖励政策的执行标准还是老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依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对公众而言,独生子女费现在只剩下精神内涵而丧失了曾经的实质意义。
之所以独生子女费在过去广受群众推崇与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承载着精神与实质的双重意义。站在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独生子女费实际上是独生子女保健费,当初设立这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独生子女的保健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普通市民的月工资大概在四五十元。换言之,每月五元的独生子女费,就等于是工资的十分之一,而当时的物价水平极低,八角钱能买一斤猪肉,一元钱能买13个鸡蛋……这就意味着,每月五元钱确实能改善一个家庭的伙食条件,乃至生活水平。如果夫妻双方为双职工,那么,独生子女费对当时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其实质意义将更为可观。
此外,独生子女费饱含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感。对个人而言,获得国家的独生子女费奖励代表了某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尽了一分绵薄之力。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是每月五元钱的实质性奖励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干货多多”的独生子女费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一承载着整整一代人家庭记忆的奖励政策的功能性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亡。如今,人们的平均工资较从前已经上涨了数十倍,而独生子女费依然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当时的“干货式”奖励在今天只够付一碗面钱。这项奖励政策几乎成了只有精神内涵而没有实质意义的摆设,其奖励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部分网友建议干脆取消独生子女费的根本原因。
对于独生子女费,是取消,还是保留?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还得考虑现在的社会背景。虽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各地也相继放开了“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但这并不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过时。立足于国情来看,少生、优生非但不过时,还将是我国需要长期面对的时代命题。从表面上看,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速放缓了,但实际上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却没有改变,资源环境、社会管理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少生优生的鼓励政策也不该改变,独生子女费非但不该取消,反而应该与时俱进,大加推广,这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