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储量从曾经的90多亿吨,锐减至现在的五六亿吨,焦作一度被贴上“老黑丑”的标签。近6年来,GDP年均增速12.1%,人均GDP44730元;2013年城镇化率50.7%;云台山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亿元。现在的焦作,成了人们眼中的“新绿美”。
转型,是焦作工业的底气;转型,也是焦作工业的荣耀。转型,造就了焦作工业今天的变化。变化,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焦作工业有基础、有优势,但我们不能有丝毫陶醉的心理。从自身来讲,焦作是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原材料工业、高耗能工业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焦作工业目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等问题。归根结底一句话,焦作工业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
放眼河南,郑州是省会城市,洛阳工业基础好。虽然河南省的第一台电冰箱、汽车、缝纫机甚至火腿肠均出现在焦作,但最终都没有发展起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更让焦作工业感受到了彻骨寒冷,因为缺少大型企业,诸多中小企业都呈点状而非网状分布,形不成系统抵抗力。
昔日煤城缘何变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经济转型是唯一出路。对此,市委书记孙立坤明确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后,焦作加快了转型步伐。搭乘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焦作提出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开始了全面转型发展。
焦作的转型思路中,既有城市转型,积极构建“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构架;也有产业转型,农业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文化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不可回避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受产业结构、要素资源、地方财力所限,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如何“穿新鞋走新路”?目前,我市传统制造业的多项经济指标已经出现拐点现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转型,但怎样转型却是一道难题。一方面,大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人才,对创新转型的风险承受能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转型还需要面对目前国内较为复杂的经营环境。转型之路,艰辛而漫长。
实现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发展的总基调。不转型,我们就会一步步被逼到悬崖峭壁上,再退就是万丈深渊。
如何“穿新鞋走新路”?我们身边不乏成功的典型。焦煤集团王封矿完成为国家奉献出4000万吨煤炭的历史使命封井后,陆续上马了一些“短平快”项目,铁合金厂13个炉子建成后安置了1400多人。后来焦作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铁合金厂也在其中。王封矿开始向光伏材料和新材料方向转型。而今,王封矿已更名为开元化工。
在持续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佰利联完成了从传统化工企业向高新精细化工企业的“华丽转身”。这几年,佰利联上演了一出谋在转型、干在转型、赢在转型的好戏。目前,在钛白粉这一主导产品的强力支撑下,佰利联产能、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企业。一个“转”字,扣准了佰利联的发展脉搏。立足企业生产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咬定钛白粉这一精细化工产品,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与规模扩张的协调统一。佰利联的转型探索极具标本意义。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坚持不懈地调整转型,焦作的许多企业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勇于“切换”发展思路,不再靠老产业单臂支撑,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焦作经济转型展现曙光。
路径明确,关键在干。咋干?抓传统产业升级促转型,使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集成、成套迈进,让钼、钨、钛、铝、铅、锌的精深加工更精更深,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抓新兴产业培育促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为纽带,真正推动产学研军广泛融合、深度融合、有效融合,让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早成支柱;抓集聚发展促转型,产业集聚区要吸纳和培育相同、相近、相关联的产业,真正把竞争力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集聚起来,提升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抓节能减排促转型,要痛下决心,绝地反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碧水蓝天工程为突破口,真正将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两难”,变成环境保护与富民强市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