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西客站站前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微信公号推送了一则通知,内容是前来该市检查相关工作的13人团队照片,并附上编号,要求执法队员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向各中队长汇报。对此,该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息系内部转发,且真实性不能确认,正在追查网上被公开的原因。 (据《南方都市报》)
暗访,意为暗中查访。其实质就是在暗中摸查走访,以获取事实真相。但是,类似这般的暗访变“明防”,接下来会是什么结果不难想见。
近年来,暗访遭剧透的剧情频频上演。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往往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暗访组要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人皆知,结果在某些时候暗访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演变成了明访。一些人感慨:这样的暗访意义何在?纯粹是面子工作,劳民伤财。
在此次事件中,迎检单位的做法更为直接,通知后面还附有八张图像较模糊的图片,图片中共呈现出15人的形象,其中一男一女被标注为“组长”和“副组长”,其余13人均用“1”到“13”的数字标注。这些图片右下角都被打上“哈西执法局”的水印。先是“紧急通知”,后又“内部掌握,切勿外传”,可谓煞费苦心。
暗访的结果暂且不提,对此笔者不禁有几点疑问。首先,既然是暗访,保密工作就应该非常到位。但是,检查组人还未到,迎检单位却提前接到了通知,试问,这个消息是谁透露出去的?提前透露消息的目的何在?
其次,检查组15人的照片,不知道是通过何种渠道找到的,而且被编号。其他不说,就单从法律角度来讲,此番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暂且不论检查结果如何,恐怕迎检单位要收到法院的传票打官司了。第三,这样的暗访,或是类似消息被提前透露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个例,是否存在“潜规则”。网上有关报道显示,哈尔滨目前正在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迎检工作,这是一件非常复杂而严谨的工作,绝对不是面子形象工作,若是碍于面子,趋于形式,这样的文明城市创来又有何意义?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源头入手,一方面,规范检查、暗访组员的行为,有效约束其权力;另一方面,严厉惩罚造假应付检查、暗访的行为,把工作真正做牢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