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2014年上半年高价买入奶牛的河北省奶农正忍受煎熬。去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饲养成本上升,更要命的是,奶企鲜奶用量减少,奶农不得已只能把卖不掉的鲜奶喂猪或倒掉,甚至把刚怀孕的奶牛卖掉。
(据《新京报》)
市场经济,有买方市场的狂欢,自然就有卖方市场的落寞。价值规律的脚步总比市场需求慢一些。不过,河北奶农的悲情,并非是散户遭遇的必然风险——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农已经新建了奶牛饲养小区,该小区建立初就和旺旺集团石家庄分公司签署收购鲜奶协议,奶农可以把鲜奶直接卖给旺旺集团。换句话说,是企业生产量下降,只能收奶农80%的鲜奶,剩下的20%需要奶农自己处理,才导致了订单下的奶农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烦恼。
当然,企业也有企业的难处。譬如,收购标准提高、乳制品生产企业自身牧场增加、进口奶粉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等。下面两组数据有着必然的关系:一是来自全球乳制品企业的采购数据显示,全球奶价自2014年3月份开始持续下跌。全球奶源主要供应地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已达三成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
二是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生鲜乳主产区的平均价格较年初均价下跌了9%,创下1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那么问题就来了:奶农在宏观市场面前总是信息不对称,只能依据即期价格配置生产资源,而作为订单式收奶的企业,有没有责任引导奶农发展呢?或者说,在奶业严寒期,我们如何保证强势企业不会趁火打劫?
指望乳企靠“道德血液”过日子显然太天真。事实上,倒奶、杀牛对奶农来说已经不算新鲜事儿了。2012年4月,媒体曝光黑龙江双鸭山完达山公司一直以低价收购鲜奶,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杀牛。2011年,新华社报道,黑龙江省养牛第一大市双城市的出产鲜奶被雀巢公司垄断,当地奶农普遍反映,雀巢公司在当地克扣奶农已是公开的秘密……
俗话说,谷贱伤农。在关联性越来越强的产业链条上,“谷贱”的结果,肯定不会是一方受损。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追问:第一,在农业产业化风生水起的今天,很多奶农仍“靠天吃饭”,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第二,在乳企与奶农的博弈中,一旦市场生变,“躺枪”的首先是奶农,在保障奶农利益方面,职能部门的作为何在?第三,任由倒奶杀牛悲剧重演,市场保障与保险机制为何发挥不了补位作用?如果还要问得再直白一点,哪怕某领导出面在微博、微信上吆喝一声,帮奶农卖奶,也好过看着奶农束手无策拿奶喂猪。
鲜奶喂猪属于老派寓言,重演了“多收了三五斗”的烦恼。也许,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愿景不在规模化的大生产里,而在应对市场风险的商业智慧中。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