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敦促提网速、降网费,并称:“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随即,工信部回应,将推动企业加大投资、降低流量资费。据调查,66%的人认为上网速度慢。对于网速慢、费用高的原因,85.1%的网友认为是垄断导致缺乏竞争。
(据《新京报》)
网速慢、网费高一直受公众诟病。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排名全球第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平均1兆每秒网速的接入费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此前也有报告称中国宽带是“假宽带”,多地网速“缺斤少两”。“忘了关4G,一觉醒来你的房子就归移动了”“4G速度快得让你资产回到十年前,网络差得让你置身十年前”……去年春节前后,社会上围绕“4G”的各种段子成了微博、微信圈的热点,这形象地说明了消费者的感受。
网速慢、网费高,电信运营商卖的就是次品。提高网速、降低网费势在必行。如果现在的状况得不到改变,不仅损害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还会损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当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亿。常理而言,使用网络的人越多,价格应该越便宜,服务质量应该越高,可事实恰恰相反。网速慢、网费高是如何产生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垄断所致。因此,要想提高网速、降低网费,就要打破垄断,让市场形成多元竞争;监管部门也要健全法规制度,切实加大监管力度。
对于流量费,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说了一个词——“薄利多销”。这是很浅显的道理。然而,由于垄断的原因,电信运营商反正不愁消费者,即便是价格高、质量差的网络服务,对他们的业绩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自然就不会想办法提高服务质量了,更不会想到“薄利多销”。什么样的服务,收取什么样的费用,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在垄断面前却失灵了。
国家发改委早在2011年11月曾启动反垄断调查,要求电信营运部门提高互联网服务质量、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然而,面对社会的普遍呼声,国内电信、联通两大巨头也曾相继作出“进一步降低上网资费”的承诺,可垄断不打破,承诺就不太可能兑现。毕竟,提高网速、降低网费不能指望企业自觉行动、积极响应。这一方面需要公众参与,不断进行博弈;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革打破垄断。可从现实情况看,打破垄断绝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公众需要监管部门借此机会有所作为,把提高网速、降低网费当成民生工程来抓,唯有让公众参与进来,接受公众的监督,推出明确的时间表、价格表和相应的惩罚措施,才有望打破坚硬的“垄断顽石”。如此,提高网速、降低网费的目标才能指日可待。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怎能陷于网速慢、网费高的窘境?网络提速降费迫在眉睫,民众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