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一位患者接着一位患者,一台手术连着一台手术,对于市人民医院骨科三区主任王忠仁来说,在他从事医学工作的20年间,好像从来没有什么闲暇时间,更谈不上什么业余爱好。而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全部都围绕着那一张小小的手术台展开。对此,众多患者说:“王主任的手术技术没得说。”很多亲朋好友说:“他就是一个手术狂。”王忠仁笑着说:“我除了做手术,好像也不会干别的。”
他把人生目标锁定在手术台
1995年,年轻的王忠仁从新乡医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到市人民医院工作。按照医院的规定,他需要在各个科室轮岗3年后,才能确定最终从事的专业。但是,有着“当医生就要上手术台”想法的王忠仁,早早就将目标锁定在了手术量大、上手快的骨科专业上。在得知他的想法后,当年医院医务科的一位主任开玩笑地说:“小王这个头、这体格,不去骨科就可惜了。”很多年过去后,王忠仁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原来,骨科的手术量和手术强度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王忠仁被分配到骨科没多久,医院根据当时手术精细化、学科多元化的要求,决定让王忠仁主攻显微外科,并且要求他在3个月内必须具备独立完成手术的能力。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王忠仁查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并反复进行缝合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一位断了4根手指的患者被送到了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中,王忠仁花了12个小时的时间,终于使患者的断指全部再植成功。
第一次手术的成功,让王忠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多项手术上取得突破,并很快成为市人民医院骨科年轻一代的代表。2004年,王忠仁又考取了郑州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主攻显微外科及周围神经损伤重建的研究。毕业后,他在市人民医院骨科全面开展了手指再造、手部功能重建、先天性畸形矫治、周围血管神经损伤修复、四肢严重创伤组织缺损修复、股骨头坏死等各种骨病的显微外科治疗。
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手术台
当完成一台大手术后,主刀医生直接躺在手术室地上睡觉的事情,并不是在电视剧中才有。在王忠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这早已见怪不怪了。每天7时赶到医院,查房、交接、做手术,已是王忠仁多年来的工作常态。
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中,王忠仁好像已经忘了什么叫“休闲”,什么叫“爱好”。在他的脑海里,永远思考的是如何为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如何在手术台上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前不久,该院骨科三区收治了一名腰椎骨折患者,经过反复思考,王忠仁采用当前最先进的骨科微创upassⅡ系统,为患者实施了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微创术,手术切口只有1.5厘米。这种以微创方式进行脊柱内固定的办法,使该院骨科的微创技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正是凭着这种奉献精神,这些年来,王忠仁在脊柱四肢骨折脱位复位内固定、血管神经损伤修复、颈椎病和髋膝关节置换以及各类腰椎疾病治疗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当选为省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常务会员、显微外科学会委员,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副主任委员、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他撰写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后路髂骨钉棒及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等论文,先后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他把一腔真情倾注在手术台
“只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时刻为患者着想,才能做好每一台手术,才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多年来,王忠仁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一次,王忠仁接诊了一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他没有简单地为患者进行关节置换,而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清除了患者病变部位的坏死组织后,又从患者的髂骨上取下一块带血管的骨瓣,扣在了受损的股骨头上。他采用的这种对晚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局部修复技术,有效延长了患者做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他始终为患者着想的敬业精神。今年春节前夕,一位患者颈椎损伤并四肢不全瘫,双侧上肢疼痛难忍。为了尽快减轻患者的病痛,王忠仁与他的主治医师在除夕当天为患者进行了“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患者上肢疼痛减轻,四肢功能逐渐恢复。多年来,像这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事情,在王忠仁的从医生涯中数也数不过来。
现在,身为市人民医院骨科三区的主任,王忠仁经常告诫年轻医生:“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不要过度追求手术的漂亮美观,而要注重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不要把自己的名利得失看得过重,而要时时处处替患者和家属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