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如何做活水文章。敢于超越、追求卓越的引沁人,赋予了“水”十大新的内涵。
市引沁灌区管理局副局长赵立伟说:“水量,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能,高水高用,节能环保;水质,优质优效,服务高端;水温,工业冷却,低温降耗;水流,漂流载物,旅游新宠;水景,灵气飞扬,沁人心脾;水生态,生机盎然,宜居宜业;水工程,兴利除弊,造福群众;水文化,水有八德,洗涤心灵:水精神,无私奉献,一往无前。”
高度决定出路,细节决定好坏。引沁人对水的认知,为利用好每一滴水,做活、做精、做细水文章,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全新路径。赵立伟说,打造“一渠四带”示范区,建设富裕美丽灌区,就是对水全新认识的结晶,其核心就是改造提升引沁渠,强力打造服务沿渠工业经济带、现代农业带、生态林业带和旅游景观带。这一方略,为灌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长102公里的引沁总干渠是灌区的“大动脉”,是生命之渠、发展之渠、生态之渠。为了保障这条“大动脉”的安全运行,近年来,该灌区连年投巨资改造提升总干渠,先后实施了50多项改造提升项目,修复水毁工程,植树造林绿化,治理煤矿塌陷,提升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现代供水调度中心,确保总干渠安全运行。灌区每年都要开展以清除污染源、清洁渠道、清理堤防为重点的总干渠治理工程。通过全面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险工隐患治理,使灌区的工程面貌和调水配水、抗旱防汛功能有了较大改善,提高了引输水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满足了“四带”发展用水之需。灌区8个管理处还实行了总干渠百米单元段责任制、开展了万米合格渠段建设,建管并重,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并重,使总干渠工程完好率达到95%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在沁河来水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年引水量持续刷新纪录,近3年引水达13亿立方米,其中2013年引水达到创纪录的5.1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供用水矛盾,为“四带”建设提供了用水保证。
为了用好每一滴水,该灌区优化配置水资源,一改过去单一为农业灌溉供水,转变为保农业、稳工业、优生态、兼顾其他的多元化供水模式,形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农业灌溉、工业供水、水力发电、养殖供水、生态环境用水、城市景观供水等全方位的供水格局。在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加大对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种养业的用水支持力度,一大批林果基地、冬凌草基地、高效农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增加了农业效益,富了灌区群众。2013年,该灌区灌溉农田51万亩次;2014年,灌溉农田45万亩次。
为了用好每一滴水,该灌区在总干渠上游充分利用水能,点点滴滴用好水,分分秒秒发好电,2013年发电7250万千瓦时,去年水电站实现上网电量6350万千瓦时。
为了用好每一滴水,该灌区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沁河水质软、水温低的优势,积极为孟州西部产业集聚区、济源虎岭、玉川工业集聚区供水,每年供水都在3000万立方米以上,为企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推动工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用好每一滴水,该灌区利用引沁灌区“长藤结瓜”的工程优势,利用汛期沁河洪水蓄库补源,给下游37座水库、100多座水池输水,同时为济源曲阳湖、万阳湖和孟州西部岭区供水,每年蓄水补源和生态补水都在2000万立方米以上,去年达到2400万立方米。
为了满足山岭区特别是孟州西部岭区群众饮水和养殖业发展之需,该灌区加大引输水力度,解决了山岭区10万人的安全饮水,满足了沿渠周边500多家养殖户的用水需要。
为了弘扬引沁精神,打造引沁文化,该灌区管理局举办了“继承引沁济蟒传统,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系列座谈会、报告会;与新闻媒体合作,组织策划了“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再访引沁济蟒工程”大型系列采风活动;拍摄了弘扬引沁创业精神的大型纪实专题片《激情岁月树丰碑》;把引沁渠首、唬魂潭群英洞、蟒河渡槽、新愚公渡槽、东方红渡槽等,打造成了愚公移山精神现场教育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学习和旅游观光的客人。
为了把灌区打造成百里画廊、亲水景观,该灌区以成功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干渠沿线的水利景点、水景观、生态景观等,构成了一处百里画廊,成了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引沁灌区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把焦作这个对外窗口打扮得更加明亮、更加迷人、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