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渠四带”建设美丽灌区 百里画廊彰显“三大效益”
浓墨重彩:做活引沁灌区水文章
“一渠四带”:建设富裕美丽灌区新愿景
百里画廊:彰显引沁灌区卓越风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之梦 ——
“一渠四带”:建设富裕美丽灌区新愿景

作者: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引沁灌区总干渠——“一渠四带”生命渠
 
   

  说起可与红旗渠媲美的引沁济蟒工程,就有一段绕不过、忘不了的永恒记忆,这是中华民族与天斗、与水斗,创造的人间奇迹。

  没有推土机的轰鸣。

  没有机器钻的嘶叫。

  只有钢铁般的意志。

  一条条粗绳、一根根钢钎、一双双长满茧的手,牵动了一个梦。

  头可断、血可流,引不出沁河水不罢休。

  切割山脉、推转巨石、填沟架桥、劈岭引水。

  引来一渠清澈甘甜的水。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孟两地人民,以征服自然的无畏气概,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在崇山峻岭中矗立的一座治水丰碑。

  沁河自晋入豫第一座大型山岭区水利灌溉工程由此诞生。该灌区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它位于豫西北,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西跨王屋山脉,始建于1965年,1968年通水,范围包括济源、孟州、吉利区共15个乡镇367个行政村,人口60余万人、耕地5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灌区以引沁河为水源,引沁总干渠全长102公里,有干渠15条、加支渠16条、支渠138条、斗渠1243条,渠道总长2000多公里。灌区有中小型水库37座、蓄水池200余座、机井2800眼、提灌站300多座。该灌区经过初创、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已经形成了“引蓄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供排水网络,成为支撑、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伴随时代的发展,灌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程设施超期服役,沁河来水日益减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持续扩大,供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做活水文章,用活每滴水,管理好、传承好、发展好引沁灌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了焦作市引沁局决策者必须破解的课题。他们的共识是:破解难题,唯有创新发展。

  市引沁局副局长赵立伟感慨地说:“创新发展,是破解沁河来水量持续减少困局,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之需;是支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需,更是灌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作为三地命脉的引沁灌区,不创新发展难以持续。”

  2012年,市引沁局党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创新促提升、发展强支撑,把百里灌区打造成百里画廊,争创全国一流灌区”的科学决策,描绘了一幅“一渠四带”建设富裕美丽灌区的新愿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