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居民自治“升级版”
收获在金色的大地上
马村区:突出“四个必须” 保障“舌尖安全”
提升认识 迅速行动 团结协作 扎实工作 努力把本届赛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效益
警惕疯狂采挖带来的环境灾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 工信化管理工作培训班在焦举行
中站区举行新教育开放日活动
联合执法显成效 残留问题仍突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获在金色的大地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6月5日,温县祥云镇晁召村麦田里机器轰鸣,大型收割机正在收割作业。今年,该县39.6万亩小麦长势喜人。该县农机局组织685台大型收割机,抓住晴好天气昼夜奋战在麦田,丰收就在眼前。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今年55岁的姬生武和54岁的妻子张石榴是沁阳市崇义镇南范村村民,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夫妇麦客。2012年三夏前,夫妻俩花了5万元从一个亲戚手里买了一台“二手”雷沃联合收割机,成为一对夫妻麦客。因为服务好,每个麦收季节,他们都能收割六七百亩小麦,除去油钱、维修费和支付收割机手的工资外,一个麦季能净挣2万多元。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昨夜,沁阳市崇义镇大金陵村村民正在连夜抢收小麦。当前,正是小麦收获的关键期,当地农民抓住晴好天气,不分昼夜抢收小麦,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