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骨伤疾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正所谓“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于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近段时间以来,市中医院在本版上连续介绍了多个中医优势病种。为此,记者于昨日来到该院骨伤分院进行深入了解。
听说记者要了解中医在治疗骨伤疾病的优势后,该院骨伤分院主任张汉森高兴地说:“中医骨伤在古时又称为“正骨”“整骨”,属‘疡医’范畴。骨折的概念,古人很早就有所了解。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肘’等病名;《周礼·天官》中有‘折疡’的概念;《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有‘折脊’的病名。骨折这一病名出自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书中列出骨折、脱位、内伤、金疮和创伤危重症五大类骨伤科病证。由此可见,中医在防治骨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骨折的治疗在中医骨伤科治疗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随后,张汉森还特别安排医生夏玉光陪记者到病房参观。
“其实,中医在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夏玉光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胫腓骨骨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10岁以下儿童或者青壮年为多。早在《论语》中,就有‘壮士斩其衍’之说,而《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也记载了胫腓骨骨折的证治,《医说》中还记载了一例衍骨(即胫骨)多段骨折切开复位的治疗方法。另外,在《证治准绳》一书中也对胫腓骨骨折的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进行了记载。由此可知,古人对胫腓骨骨折不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那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优势到底在哪里?”记者好奇地问。夏玉光进一步解释:“现代医学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多采用在复位后进行外固定等疗法,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还存在骨折处延缓愈合或不愈合、感染,甚至断钉断板等问题。中医学认为,胫腓骨下段局部血供较差,所以该处骨折容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因此,中医学在治疗初期多着重于活血化瘀、和营生新;后期重用‘固本培元’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等药物。同时,中医强调在骨折发生发展过程中,审证求因,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就提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就是说,看骨伤的时候,先看有没有出血。同时,古人还创造出很多治疗骨折的良方,如复元活血汤、顺气活血汤、活血止痛汤等。”
在病房,夏玉光来到一位患者的病床前对记者说:“在胫腓骨骨折的辨证治疗上,中医认为稳定性骨折应以手法治疗为主,然后进行夹板固定。复位的方法有平卧牵引复位法、小腿下垂牵引捺正法。我们对这位患者就采用了平卧牵引复位法,就是先拔伸牵引,再纠正前后移位及侧方移位,最后挤压捺正。手法复位后为防止断端移位,需要用夹板和扎带予以外固定,同时要注意扎带及夹板的松紧度,密切观察、适时调整,预防压疮,并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
最后,夏玉光特别指出,中药在治疗骨伤疾病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促使骨折处早期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现在,在辨证用药上,一般按骨折三期进行辨证施治。如开放骨折,早期在活血化瘀方药中加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健脾利水之品,内服药方用“桃红四物汤”“五味消毒饮”加减;中期的治疗主要是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内服药方一般用“续骨活血汤”加减或接骨丹,外用药有接骨膏;后期治疗以补气血、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内服药方用“八珍汤”加减,外用主要是中药外洗剂和熏洗剂,目的是活血舒筋、通络止痛、通利关节,促使肢体功能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