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太行山抗战记忆 上一版3
保家卫国 支援前线
林南战役
九百九十七个惨遭杀害的无辜生命
牛德臣:把生死置之度外
苦练枪法杀敌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德臣:把生死置之度外
本报记者 杨丽娜 见习记者 李瑞雪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牛德臣在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杨丽娜 摄
 
   

  “鬼子到中国呀,整整七年多,杀人放火又抢粮,咚咯隆咚呛;新年闹新年新,鬼子要吃我洋点心,鬼子打我我反‘扫荡’,打得鬼子叫救命,叫救命……”8月7日,91岁的牛德臣老先生随着节奏挥动双手,铿锵有力地唱着自编的抗战曲目,为我们回忆起了那段抗日的峥嵘岁月。

  牛德臣,博爱县月山镇上庄村人。老人个子不高,穿着简单的灰色汗衫和深蓝长裤,十分朴素却分外精神。岁月在他的脸上烙下了斑驳的印迹,但没能夺去他的记忆和意志。

  1943年,连年的战争加上大旱、蝗灾,博爱县绝大多数农户已断炊,挖野菜、捋树叶、刨草根、剥树皮,维持度日。很快,树叶被捋光了,草根刨净了,嫩绿的小树树干被剥得白白的,但饥荒仍在加重。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

  “那年灾荒,我的父母兄弟都饿死了。”忆往事,牛德臣老人的眼睛不由湿润了。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侵略军来到了博爱。“日本人来到村子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牛德臣说。

  当时,日寇驻军在西庄村,经常到相邻的上庄村骚扰百姓。有一次,一个日本兵看见上庄村的一个姑娘,一路追赶着过来侮辱她,村民们看不过,四五个人上去联手杀了这个日本兵。当晚,日寇开始搜村,点火烧了部分村民的房屋。不久之后,日寇又开始在村子里抓人到煤矿上当苦力,牛德臣老人也被抓了过去。“日本兵动辄打骂我们,超负荷的劳作加上吃不饱饭,很多劳工都被饿死了。”牛德臣说,“我们不能再忍受了,必须起来反抗。”

  1944年,不堪日寇折磨和压迫的牛德臣和一部分劳工终于逃出日寇魔爪,辗转到浙江一带,找到了新四军,加入了抗日队伍。

  当时,新四军在江浙一带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为主要斗争方式。虽然武器都是汉阳造、老套筒等落后的装备,但是战士们都斗志昂扬,不怕牺牲,加上战术得当,多以奇袭制敌取胜,新四军的力量不断壮大。

  当年夏天,牛德臣所在的连队偷袭敌军营房,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我军一个连队对战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双方力量悬殊,但战士们都作好了殊死拼搏、为国献身的准备。“我们刚刚剪完铁丝网,就被日军的哨兵发现了,对我们一通扫射,我前面的两名战友瞬间就倒下了。敌人的炮火很强劲,但是谁也没有后退,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就是前进、前进。”老人坚定地说,“我也被子弹击中,子弹打穿了我的右腿,我疼晕了过去。”

  那场战役,我军伤亡惨重,100多人只剩下几个幸存者。牛德臣受伤后被安置在天目山山坡上的帐篷里,囿于有限的医疗条件和紧张的战斗局势,没能得到很好的救治,他的右腿落下了后遗症,行动稍有不便。

  “在战争中,我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抗日,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都豁出去了。”牛德臣说,他的大部分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为夺取抗日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受伤后,牛德臣就负责宣传工作,经常为群众表演革命歌曲,引导广大群众加入抗日队伍,积极发展敌后武装力量。日军投降后,牛德臣又参加了3年解放战争才回到家乡。

  “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说起现在和过去的生活,牛德臣给我们打了一个比喻。如今,牛德臣已是四世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无忧。

  “你们还去采访谁了?有没有第一批参加新四军的人?”采访中,牛德臣多次询问我们,他希望有生之年能找到自己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

  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牛德臣一样的老兵的浴血奋战,共产党才会赢得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