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衡水中学学生的手写英语作文照片走红网络,原因是英文的书写方式精美、工整,堪比印刷体。当代表传统“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的“衡水模式”与在校成绩并不突出的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不禁引发公众思考:传统应试教育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杨树林duwei:成功的方式有千万条,无论屠呦呦还是“衡水模式”,都值得我们惊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目标,用心耕耘,人人都能成功。
@平凡一老兵:一个在校成绩并不突出的中国学生竟然得了诺贝尔奖,说明诺贝尔奖并非高不可攀。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坚持不懈,就能攀登上知识的高峰!
@阿七若丹:“衡水模式”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衡水模式”,更不是所有在校成绩不突出的学生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能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苏洛书8023:这些字体太漂亮了,可是我们在赞叹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学生的心情?他们是怎么练成的?还有多少人没有练成?孩子们在努力适应中国教育模式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这真的太难了。
@我爱干煸茶树菇:屠呦呦在校成绩不突出与应试教育和招考制度并不冲突,她也是这个教育和招考制度的产物。她的成功说明在校时成绩不突出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就,一切皆有可能。
@奥特曼小豆: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正常情况下完全可以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考试虽然相对死板,但内容不会脱离既定范围。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又在其他特长方面无任何发挥,那就只能证明是一个普通人,不要把什么责任都推到应试教育上。
@飞翔的砂漏:因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学校时成绩不突出,就否定应试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是片面的。屠呦呦的家庭背景可以保证她即使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不突出,依然可以从事擅长的科学研究而不被埋没。穷苦学生则不然,如果失去了招生考试制度,他们可能连进入科学殿堂的机会都没有。
【下期话题】
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据《焦作晚报》报道,市民黄先生反映,为了接送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壮壮,他买了辆面包车。可壮壮看到不少同学的家长都开着轿车,自己却坐面包车,觉得没有面子,不肯让父亲在校门口停车。据了解,小学生之间攀比之风盛行,小到学习用品,大到平板电脑,都攀比。焦作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会长王国防表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之间存在攀比是正常、自然的情绪,其次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在物质享受方面互相攀比的弊端,引导孩子在学习上与同学比较,增强孩子的进取心。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