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年,有哪些假新闻藏匿在“新奇”“惊悚”的伪装下,迷惑得你质疑转发、拍案怒斥?近日,人民网“求真”栏目与“360”新闻按照网友的关注热度,梳理出“2015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假新闻”。
有人说,自有传播以来就有假新闻存在,自从出现互联网以来,人们更是生活在假新闻的海洋里;对于假新闻的由来没有必要去求证了,但今天假新闻泛滥成灾却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梳理出的“2015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假新闻”,只是冰山一角,远不能反映全貌。
对于假新闻的泛滥,有人从技术层面总结了许多,比如说把关意识不强、过于追求新闻速度、从业人员缺少经验、过于依赖电话采访和网络采访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在认识和态度上出了问题,浮躁、功利,甚至有些人别有用心地制作和传播假新闻,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于“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社会的可贵品质。假新闻的大量出现,浪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些假新闻带有病毒式传播效果,造假者巧妙地找准社会痛点,摸准人们的心理,通过炮制假新闻成功满足了私欲。比如,有些造假者,通过策划爱心事件,获取了巨大收益。所有的造假都有副作用,影响越大的造假,产生的破坏力越大。像一些假爱心事件,就极大地伤害了人们的感情,带来的“寒蝉效应”,阻碍道德建设的步伐。
在新媒体环境下,纷繁复杂的假新闻,有其共性的一面。有人从传播链条中,厘清了假新闻的几个规律。比如说,把某种关切和隐忧变为新闻,将某种段子移植到现实,把某种异地新闻本地化。这些假新闻的传播,看起来极有迷惑性,但只要用心分辨,其实是不难识别的。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入对方精心制造的情境中,失去了应有的审慎和求证,甚至充当了“二传手”的角色。
公众不仅是假新闻的受害者,有时也在客观上发挥了纵容的作用。几乎每次假新闻出现后,都会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假新闻背后有真民意”。比如,面对“农村嫁女收彩礼超过8万算买卖人口”,有人就讲现在彩礼问题确实严重,这则假新闻的热传反映了人们对天价彩礼的憎恶。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也是一种很没有原则的纵容。
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拒绝一切虚假,现代社会应对假新闻零容忍。不要再讲什么“假新闻背后有真民意”,真民意难道非要通过假新闻传递吗?而且,相对于假新闻的恶果,真民意真的可以“中和”吗?面对假新闻,我们已经受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