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见习记者 焦 娇
1月4日下午,天色阴沉,伴着丝丝冷风,记者来到市文联美术创作室,采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篆刻家谢小毛先生。敲开门,他一脸笑容,眼睛里透出一股率真之气,瞬间驱散了记者身上的阵阵寒意。
走进他的创作室,中式的原木色桌椅,案上印章散落、画轴重叠、宣纸在侧,旁边的书柜里摆满了书籍,谢小毛忙着烹茶寒暄,一下子就把记者拉进了他的世界。
谢小毛,1963年生于焦作市武陟县。他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种国家级展览,篆刻作品还曾随神舟七号飞船遨游太空。他是国内著名的书画篆刻家之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天津美院国画系特聘教授、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焦作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阳印社社长等。
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写写画画代替了他儿时的游戏。“就是喜欢,我觉得我就是画画的。”谢小毛边说边爽朗地笑了。
18岁时,谢小毛到长春当兵。一次偶然的机遇,他知道了篆刻。“小时候,我有一次看到用小篆写成的‘毛主席万岁’几个字,觉得特别好看、神秘,就把它临摹在纸上,一天不知道要看上多少回。从那之后,我对这种图案化的文字就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谢小毛说。在部队时,他无意中看到别人刻印章,立刻就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篆刻用的基本都是篆字。
1987年,谢小毛的篆刻参加了西冷印社举办的全国篆刻展览,这对他是莫大的鼓励。此后,谢小毛积蓄多年的能量爆发了,他的书法、篆刻作品不断参展、获奖。
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谢小毛辗转多地求学,从焦作到郑州,再到北京。他说:“我去这么多地方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能跟高手交流。”
2013年,《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谢小毛卷》首发式暨谢小毛书画篆刻汇报展在焦作举行。
在谈到最喜欢的绘画时,谢小毛忍不住话多了起来。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体现在‘写意’二字上。”他一边说,一边跟记者比画着,一写所画对象的意,二写自己的意,三写工具材料的意,三合为一,再加上从黄宾虹处悟出的笔法、墨法,谢小毛的画已经形成了独特风格,在国内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笔墨纸砚,书画最基本的工具。多少人苦练书画的技巧,却忽略了对最原始的工具材料的了解和认识。
“现在的人都不讲究了,写字就用墨汁,可是墨汁里大都含有塑化剂之类的化学成分,写出的字呆板、不立体、没有厚度。”谢小毛讲到这时感慨万千,“这也就是我要用定版墨的初衷。”
定版墨,顾名思义,就是给专人定制使用的墨块。为了让记者对定版墨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谢小毛取出了自己的定版墨——《二谢堂藏墨》,四块大约长10厘米的墨块,墨块上刻有谢小毛画的罗汉和题字。只见罗汉身披金色袈裟,双眉微微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就连袈裟上的褶皱都一清二楚,这不仅体现了画家的高深造诣,也显示了制墨者的高超技艺。
谢小毛说,这是安徽艺粟斋的定版墨。为了能拥有佳墨,他曾奔赴安徽研究徽墨制作工艺,寻访艺粟斋的老板——制墨大师冯良才,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终于制出了他的专用墨块。
“现在我写字画画都要研墨,你别小看研墨,这也是有讲究的。”谢小毛说。研好的墨不能立即用,要醒上20分钟,这样写出的字才能沉厚有力,灵动而有生气。
因为研究墨、喜欢墨,谢小毛也喜欢上了砚台。不同的砚台,研出的墨是不同的。为了研出最好的墨,写出最好的字,谢小毛收藏了一百多方砚台。因为在四大名砚中,谢小毛最喜端砚,他曾前往端砚的家乡广东肇庆三次,只为寻得最好的砚台。
在收藏砚台的同时,谢小毛也制作砚台。“制作砚台,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个过程极其复杂、极其烦琐,花费的时间也很长,但是,只要你热爱它、喜欢它,你就愿意付出。”谢小毛说。
谢小毛在研究墨和砚台的同时,也是在研究古人,研究传统文化。他认为,文化根深书画才能叶茂。也就是说,书画不仅在追求技巧,还在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因此,艺术创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多涉猎像《庄子》《老子》《论语》这样的文化典籍,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他说:“不要想着能成为什么大师,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就行。”这就是谢小毛,永远有一颗谦和的心,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