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钟爱一生的土豆
烟囱里的鸟巢
奶 奶
风干的故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囱里的鸟巢
□杨 桦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相伴。 关绿峰 摄
 
   

  这一家老老小小,住进我家已经两年了,每天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我也习惯了。

  噢,我说的这家,是鸟,是鸟族里的草根——麻雀。

  我现在所住的房子,位于老城区的闹市,属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建筑,虽不旧,但显老,拥挤喧闹,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旧城建设的起点较低,生活基础设施不够齐全,没有集中供热的暖气,到了冬天就很是冻人了。儿子刚出生那会儿,狠狠心一咬牙,花了2000多元钱自己安装了一套土暖炉,用那种巨大的蜂窝煤球燃烧取热,在阳台上弄了一根粗大的铝合金管子作烟囱,向外排出废气。这样,一到冬天,我就启动这套供暖系统,足以让我们的小草窝保持舒适的温度,免了妻儿受冻之虞。

  那年刚入冬,我像往常一样点火烧炉,却发现炉火微弱,阳台上烟雾弥漫。经验告诉我,肯定是排气出了问题。灭了炉火,拆开大烟囱检查,吓了我一跳。管子伸出窗外的那一头,里面不知何时长出了一个鸟窝,一大团柔韧的干草铺得结结实实,在这半封闭的空间里,避风避水,风雨不动安如山!只是鸟窝的主人不知去向,或许这是个临时住所吧。一狠心,我把这个巢穴拆掉了,将那团干草扔进了垃圾堆。

  一冬无事。

  春上的一天午后,正在卧室小憩,忽听窗外一阵“扑棱棱”的鸟儿振翅声。妻子说,看看吧,是不是小鸟进家里了,我寻了半天,连鸟影儿也没见到一个。也想过,小鸟不会再把窝做到烟囱里吧,鸟儿脑袋恁小,不像人那么精明老到,做事也不可能像人一样认真执着。怎么都不可能。管它呢,反正这炉子得几个月不烧,况且我早已过了好奇的年龄,遂作罢。

  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天,突然听到小鸟的脆鸣,很急切的样子。我再次到阳台上去查看,耳朵贴在铝合金的大管上听,哈,果然,声音就是从这里面传来的。隔着不透明的管子,我依稀看到,一个圆圆的金黄的柔软的结实的干草围成的小窝,里面卧着几只鸟的婴儿,嗷嗷待哺……老鸟大概外出捕食去了,窗外的墙砖上,散布着几点灰白的粪迹,便是它们在此生息的明证。

  这是一伙不速之客,很显然,打扰了我午后的清梦。是啊,真拿自己不当外人呢,肆无忌惮地吵闹,旁若无人地拉屎,不管不顾地就这样嵌进了我们的寻常生活,挤进了我们本不富裕的生存空间。吵死了,臭死了,烦死了。咋办?捣毁?扔掉?老鸟回来了,风尘仆仆的样子,叨着一只小虫子,隔着玻璃,看到我连个招呼都不打,哪怕来个微笑也行啊,不,绝对没有。它老伙计径自钻进了窝里,片刻又飞了出去。飞走的一瞬间,它仿佛看了我一眼,没有友善,只有警惕。似乎它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我分明打扰和威胁了它们,我,只是一个陌生的唐突的过客。

  对于麻雀,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小时候,麻雀、苍蝇、老鼠、臭虫并列为“四害”,社会上组织的“灭四害”活动曾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于后三者,我是痛恨的,只是觉得它们脏,它们丑,令人恶心。往往跟着大人,对这些家伙见而灭之,痛下杀手绝不手软。但对于麻雀,却另眼相待。我曾疑惑地问大人们,麻雀虽然吃粮食,但是也吃虫子啊,而且跟那三害相比,它长得并不难看。大人们都说,它吃粮食就是跟我们争饭吃,多一只麻雀你就少吃一个大白馍啊。对此,我半信半疑,我也和小伙伴一起捉麻雀,但很少去折磨它。捉回来的麻雀,用白线拴着,防止它逃脱,我要养起来。二叔是个巧匠,会用高粱秆扎鸟笼,最大的是一个六层楼的大鸟笼,可以分成七八个“房间”。我就用来养鸽子、斑鸠、喜鹊之类,当然,养得最多的是麻雀。

  这麻雀,别看貌不惊人,灰不溜丢,又瘦又小,但却是我见过的性子最烈的鸟类。根本养不活,常常地,把捉到的麻雀装进笼子里,它就上蹿下跳地乱扑棱,一刻也不消停,更别指望它去吃喝。你要是掰开它的嘴喂食,它会一扭头给你全甩出去,几天下来,折腾不动了,慢慢就死去了,真是刚烈。相比之下,斑鸠就老实得多,你喂啥它就吃啥,吃饱了就卧下,间或咕噜几声,表明是个活物。

  麻雀可以入药,常见于老家的民间验方。比如它的脑子可以抹到冻疮上用于疗伤,据说麻雀炖汤喝可以治风湿和咳嗽。我同学心灵是个好射手,弹弓可以百步穿杨,打来的麻雀串成一串别到腰上,很是威风。有时他会把打来的鸟用桐树叶子包着,用胶泥糊了,扔在火堆里烧熟吃肉。我闻过味道,挺香,可是没吃过一口,不敢,也不忍。那个饥饿年代,粮食确实不够吃,但是很奇怪,麻雀为啥还这样多,打都打不走,打也打不完。

  过年回老家,与乡人闲聊,现在农村也慢慢富裕了,吃的穿的早已不愁,打的粮食吃不完。但是,麻雀啊、斑鸠啊这些鸟类,却像绝了种,很少见到了。是的,打麻雀、养麻雀、吃麻雀的情节虽然才过去一二十年,但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似乎像是听天书了。我想,大概是农药化肥除草剂之类,用得太多了,破坏了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弄断了生态链。鸟类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于环境的适应和习惯是缓慢的;而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是史无前例的,爆发性的,太快太快的几乎超音速的发展,甚至连鸟类也跟不上趟了,尽管它们有翅膀可以飞。

  麻雀本是留鸟,现在却不得不迁往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城市。这是上帝的玩笑,还是自然的悲哀?

  想及此,我不由鼻子发酸,心里潮湿。毁巢拆窝,对于我而言不费吹灰之力,片刻便能功成。可是,我怎么能下得了手呢?况且,它们还有一窝孩子。

  麻雀们依然叽叽喳喳,鸟粪依然新鲜,依然灰白腥臭,窗前依然一片凌乱,老鸟们依然对我不理不睬。但是,这一家子小生灵,似乎一点点唤醒我久已麻木的慈悲之心,也让我时常扪心叩问生命的重与轻。

  我的采暖系统,这几年再也没有启动过,儿子已经慢慢长大,有了抵御风寒的能力。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他,对于我曾经的乡村生活是极为陌生的。他爱听故事,常常地,麻雀作为引子,我让他走进过去那个饥寒年代的乡村生活,我想,这既能让他感到新鲜,满足好奇之心,也会给他正在成长的思想和性格增添一层丰富的东西。

  一到冬天的下雪天,儿子会和我一起,弄一把干净的米粒,放到窗台外面,等着那一大家子去收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