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度国家园林县城名单揭晓,我省仅有7个县获此殊荣,武陟县名列其中。
曾几何时,武陟绿化底子薄、基础差,而这个荣誉缘何花落该县?
一组数据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城市绿地面积7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821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71.3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28%,绿地率36.12%,武陟已初步形成绿树成荫、城园相融、绿与城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用生态文化包装城市形象,用生态文明赋予城市灵魂,以生态建设实现全民共享,不断提升区域生态品质,丰富城市生态内涵。”武陟县委书记闫小杏阐释了该县城市建设的生态理念。
规划“绿色”路径
生态是一个城市幸福指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武陟县以“绿色共享、协调发展”为宗旨,高标准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打造以林带绿化为屏障、街路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绿化为景观、单位小区绿化为网络的“点线面屏”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新格局。
该县还出台了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城市“绿色图章”制度,为城市建设划定“绿线”,并作出配套绿化工程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施工、验收的“三同步”刚性规定,形成了用制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为使城市生态建设全面转型升级,该县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成立了指挥部,制订了实施方案,对72项创建任务和16条城区主干道进行任务分包,做到组织领导、任务目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责任落实、督促检查、环境创优“七到位”,形成了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强大合力。
完善“绿肺”功能
打造“绿点”。该县先后建成630亩的龙泉湖公园、487亩的仰韶文化公园、近1000亩的覃怀公园,兴建武德广场、迎宾苑、龙兴苑、怡心苑等19处广场公园,管理面积3000余亩,实现了“绿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目标。同时,把地方文化符号和城市特色融入园林建设之中,为园林绿化注入了活力。
建设“绿线”。该县突出抓好道路绿化,坚持“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原则,建成红旗路与和平路的法桐、黄河大道的国槐、沁河路的女贞、兴华路的栾树等特色乔木景观,县城一条条绿色廊道逐渐呈现;在龙源路、詹泗路等主干道建成宽14米的绿化带,城区道路绿化率达100%,“绿廊交织、一步一景、植物多样”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扩展“绿面”。该县组织开展“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单位和群众养花种草、拆墙透绿、腾地造绿、见缝插绿,建成了县交通运输局、水木清华等52个环境优美的省级和市级园林单位(小区),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面积68.08万平方米,绿地达标率达95.79%,并抓好老城区绿化统筹,倾力打造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
构筑“绿屏”。该县通过义务植树造林、鼓励大户承包造林等措施,先后在黄沁河滩区和郑云高速、郑焦晋高速公路两侧等地造林绿化4.3万亩,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造林体系。积极发展苗木产业基地、风景林和农田林网,苗圃面积达4.1万亩,构筑了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屏障。
形成持续机制
“我们通过生态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和产城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城市生态化,目前已形成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统筹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武陟县委副书记、县长秦迎军说。
完善城区基础设施。该县投资1.4亿元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并对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县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万吨;整修改造二干排河道,完善城市雨污管网,实现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收集,达标处理率达100%;新建城区公厕73座、垃圾中转站15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5%。
拉大城市生态框架。该县初步搭建了50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架构,谋划了“回”字形城市路网,搭建框架路、完善区间路、打通“断头路”、整修背街小巷,把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脉络,将道路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推进。随着郑焦铁路正式运营、郑云高速即将通车、投资9.6亿元的S104改线工程将于今年10月竣工,该县生态环境与城市框架同步建设的新模式将为区域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建设生态湿地项目。该县引进建设大封镇黄河湿地公园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分为花卉观赏、机械乐园、水上游乐、婚庆度假、黄河湿地五大功能园区。项目建成后,武陟县域生态建设将进一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