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突出依山傍水的特色,力求实现绿与水的融合、绿与山的融合、绿与人的融合。把绿地建设与水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打造北方水城;把绿地建设与山体保护同步进行,打造绿色山城;把绿地建设与便民利民结合起来,着力提高老城区绿地率;把绿地建设与文化保护融合起来,规划建设具有焦作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以生态建设、水系建设为引领的十大建设,全力推进生态园林山水城市建设,一个“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市,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去年5月16日,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实地考查验收。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可望创森成功。
山青了。城北浅山绿色屏障、红砂岭生态长廊、林邓线生态景观带、森林公园生态“氧吧”为城市披上绿装;黎明脚步公园、缝山公园、龙翔公园等生态森林公园,自东向西排开,形成了一条生态绿色南太行景观带。
水清了。引来黄河水,调节过境水,蓄住雨洪水,补充地下水,我市通过梳理河道,修建引输水工程,“四廊六脉”“五库六湖”“东西湿地”等线、条、块在214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纵横镶嵌。六纵、四横河道循环贯通,南引黄河,北蓄降雨,西揽径流,融汇入城。
城绿了。引黄入焦城区段栽植各类乔、灌木2.75万株,种植各类植物11.67万平方米。大沙河带状湿地公园种植各类乔、灌木17万余株,河堤护坡栽植紫穗槐8万余株。市太极体育中心周边的丰收路、中原路、龙源路、文汇路4条路段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完成了瓮涧河西游园、四海春游园、山阳路游园绿化任务。各类公园、游园、生态广场、街角绿地点缀城区,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活水富城
惠及大民生是我市活水富城之本
奔流不息的黄河、沁河水,被成功引入城市水系,改写了我市市民用不上黄河、沁河水的历史,经济社会效益凸显。引黄入焦工程每年可引水5300万立方米,为我市工业、农业、生态和景观提供用水,仅新增灌溉面积就达15万亩,有效缓解了项目区用水紧张局面,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改善了市区周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动了区域内土地增值和产业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龙源湖自“出生”就被冠以“焦作绿珠”“城市绿肺”等雅号,湖水清澈,水草摇曳。从2006年开始,龙源湖周边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水面也随之下降,补给困难。龙源湖水循环系统工程的建成,彻底解除了龙源湖的多年之渴。目前,龙源湖公园已经和灵泉湖、新河、黑河形成了一个连通循环体系,今后再也不会干涸了。龙源湖3次引地表水入湖,变成了一湖活水、清水,改善了生态环境,飞鸟成群的水面景观和动人景色引来八方游客。
12公里长的大沙河带状湿地建设接近尾声,焦克路桥上游2公里河道建设初见成效,河道内栽种以芦苇、蒲草、荷花、红柳为主的生态水生植物,堤外是50米宽的绿化长廊。每到节假日,许多市民来此郊游、休闲、健身。
城市水系可有效保障灌溉及工业用水,大大小小的蓄水工程能满足70万亩耕地的灌溉需求,可保障产业集聚区工业用水之需,使未来工业发展有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城市水系可保障城区防洪安全,利用河、湖、库、渠,通过拦、引、蓄等措施,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城市水系有效改善了城区气候,有效提高了城区湿度,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水系通过蓄水、输水工程和人工湖、湿地,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对提高地下水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灵泉湖从无到有,上千亩景观水面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规模宏大的城市水系建设,必将在焦作水利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