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远方户外”驴队频登太行,今年3月19日又出行。晨起的铃声定在5时30分,然而未及提醒便即辗转反侧,皆因昨晚给孩子发的一个生日微信“祝生日快乐!”孩子一声感叹:“又老了……云云”。又老了,寥寥三个字激起了我心中的涟漪。是啊,孩子都老了,我们还能不老吗。可是我不服啊,岁月的老去无法阻挡,我可以坚持锻炼让心灵年轻,让身体健康。这就是我参加户外活动的初衷。既然无眠,随起身着衣,打点行装。
早晨7时,伴随着环卫工人哗哗的扫地声和晨练人的高声吐纳以及太多的汽车发出的噪声,我们一行21人踏上了征程。两辆小面包车载着我们沿着青云大道经穆家寨过孤山走双庙、后河历时一个多小时到达净影寺。今天的行走路线是净影寺-南稍村-傍水河-东大河-净影寺,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我们的车顺利进入了净影寺景区。待车停稳后,大家纷纷下车背上各自的背包,拿起拐杖开始步行。当然既经过这新修葺的古老寺院,大家也不能放过浏览一番的好机会,有追寻古迹的、有赞叹众多佛雕的、有照相留影的、也有品评美景的,好像根本没把接下来的登山放在心上。
登山终于开始了,面对一座抬头望不到顶的山峰,一条羊肠小道从一片树丛中透了出来,延伸到我们的脚下。“远方”队长指挥沉着镇定、分工有序,“核潜艇”前面开路,“辽宁舰”“天涯”“零-℃”在队伍中间前后照应,队长亲自负责收尾。有任务的人员每人一部对讲机方便随时联系,那架势仿佛就是当年鏖战太行的八路军司令员。队员们整理一下装束,勒紧鞋带沿着蜿蜒的山道向上攀爬。初时,在缓慢行进中大家还有说有笑,渐渐的说笑声越来越少,而急促且粗大的呼吸声则压过了一切。再走一会儿,有人喊着“不行,太热了,得脱衣服”,有人喘着气说:“歇会儿吧”,这时队长鼓励我们说:“大家不要急,每次上山都是一开始最累,原因是刚开始步调和呼吸还没有协调好,等一会儿身体动作和呼吸配合顺畅了就不觉得累了”。在队长的鼓励下大家调整呼吸、放松全身、努力攀登。不久,果然觉得浑身比刚上山时还舒畅,我不由得心中感叹:姜还是老的辣。渐渐地在艰难的攀爬中说笑声又响起来,“队后”的音乐盒子也放出了委婉的歌声。就在我们接近山顶的时候,从山道那一端的树丛中传出了男男女女的说话声,听口音像是山西人,也不奇怪,我们此时已经站在了山西地界。随着说话声音的临近,从山路弯道的树丛中闪出了一队男女,两支陌生的“驴”队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欢呼起来,只听一个山西的声音喊着:山西的把拐杖举起来,一个河南的声音也在喊:来,咱们合个影。此时,我已被这热情的高温融化,忘记了我是谁,不知道我在哪里。在这种累并快乐着的氛围中,人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感觉到身体融入了大山,融入了蓝天,融入了枝繁叶茂的苍松翠柏,融入了一岁一枯荣的灌木荒草,我沉浸其中,无它无我。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队长的一声“走了”把我从虚幻中拉回。山西驴友已经往我们来的方向走去,而我们也要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虽然时下是三月,天气还不热,今天又是多云天气,可我已经把冲锋衣脱了,上身只剩下贴身的运动衣。连绵不断的大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因此,我们时而走在山顶,时而走在山腰。此时身在群山中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看,山崖壁立,巨石嶙峋,苍松翠柏根植期间;远望,层峦叠嶂,云岭连天,水墨深浅成黛色。三月的山景虽不及五月妖艳,然而她那喷薄欲出的少女般的活力却已让人流连忘返。你看那山岭上一团团的白色是杏花,一片片的粉色是桃花,一簇簇的黄色是连翘花,一坡坡的黄绿色是各种灌木发出的嫩芽,满山的翠绿自然是松柏,加上远山的黛色,可不就是五颜六色吗!生命、青春、活力在这五颜六色间奔腾、穿越、升华!一路上我举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我贪婪地想把她们全部留在我的记忆中。虽然由于爬山造成的气喘吁吁使相机无法稳定,可是我决不放弃,我默默地鼓励自己:坚持!坚持!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南稍村。山里的村庄都是因地势而建,受其地理环境限制,村庄都不大,南稍村亦是如此。村子是建在山顶上的,除了建房占用的土地就是梯田了,村东头有一个石头砌的圆形大水池,水池里收集的雨水和雪水供全村人饮用水。水池北边有两排天然形成的石墙,灰白色的巨石像仪仗队一样整齐排列着,好似在欢迎着我们的光临,让我们甚感荣幸啊!村里有一座石碾,据说是当地最大的石碾,可是被城市里来此搞开发的整了个“大石磨”的牌子挂在碾房门口,真是有辱斯文。村西头有一块儿约200平方米的平地,既是打谷场又是村里人集中活动的地方,用现代说法应该叫“多功能文化广场”。以前全村有百十口人,现在农忙时也不过三四十口人,基本上还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村里人大多在市里或县里买了房子,冬春两季下山去市里或县里住,那有暖气,夏秋两季山上比较凉爽,他们多数又回山上居住,形成了候鸟生活方式。山区的梯田地块虽然小,但是已经用上了小型农用机械,因此村里见不到牲口。农作物基本是靠天收成,主要是谷子和玉米,山里人只要勤快,依靠卖些山货(核桃、山楂、柿饼等)、采些连翘等中草药,经济收入还是不错的。虽然社会风尚已经转变,但是山里人的那分勤劳朴素、诚实无华依然在这里保留着。
我们“驴”队在“多功能广场”用膳完毕,稍作休息即整装出发向下一个目标“傍水河”前进。我们沿着陡峭的山崖侧着身躯缓缓下行,没膝的腐叶没有阻挡住我们的前进,那些带刺的缠绕的枝枝杈杈一会儿挂掉我们的帽子,一会儿拉着我们的背包,好像是要挽留我们。一路上大伙互相提醒、相互关照就这样磕磕绊绊到了“傍水河”。名曰“傍水河”,其实只是一个山谷,所谓“傍水”是指它跟后边我们要经过的东大河相连。山里面很多地方起名都叫“什么河”,我想可能是很早以前这里有水,抑或是山里老百姓祖祖辈辈对水的期盼。来到“傍水河”,我们行程中的艰难路段已经完结,大伙都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过了“傍水河”就到“东大河”,顺着“东大河”就绕回到“净影寺”了,这段路虽然远,有高低不平的泥土路,也有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路,但是它比较宽阔,经常有四驱的越野车穿行其间碾轧出一道道车辙。走过高山的人行走在这样的路上是一种享受,众驴友欢声笑语荡峡谷,猿跳虎行展风姿,前面的劳累尽抛脑后,不知不觉就到了本次驴行的起点也是终点。坐在回程的车上我的心思还在大山里,我在想山里最宝贵的最吸引城里人的不仅仅是没有污染的水和空气,还有远离城市的喧嚣,当你体味着大山里的寂静,聆听着那不知名的鸟儿的啼鸣,贪婪地吮吸着沁人心肺的空气,沐浴着明媚的日光,伴随着身边山花和松柏的芳香,那感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