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某青年志愿亭外热闹非凡,有医生义诊的,有宣传社保政策的,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特殊未成年人刘思明(化名)身着青年志愿者服装,时而为市民端水,时而发放宣传单,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刘思明今年15岁,2015年12月因涉嫌盗窃罪被提起公诉。解放区法院按照市中级法院的要求,积极落实特殊未成年人判决前义工服务制度,安排刘思明到青年志愿亭进行义工服务。
从拒绝义工服务到主动参与,从玩世不恭到服务社会,刘思明在解放区法院和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逐渐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追求。
刘思明是个聋哑人,如何找到适合他的义工服务平台,解放区法院少审庭副庭长李婧没少费功夫。
李婧首先想到的是某特殊教育学校,但是学校担心影响其他学生,予以拒绝。李婧又想到了养老院,可考虑到刘思明不容易跟老人沟通交流,只好放弃。无意间,李婧看到青年志愿者在服务,又燃起了希望。
“青年志愿者弘扬的是社会正能量,对刘思明的成长会更加有益。”李婧说,“刘思明曾经被坏人诱拐走上盗窃之路,接受的负面教育太多,他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引导,我们不能放弃他。”
很快,李婧找到了我市某青年志愿亭亭长孟钢栓,希望他能让刘思明到青年志愿亭进行义工服务,帮助孩子走上正路。热心公益的孟钢栓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刘思明对此却非常抵触,不愿进行义工服务。
由于刘思明是聋哑人,李婧和孟钢栓不约而同地使用微信开导他:“让你来就是感受社会正能量,跟他们在一起,你会越来越好。”“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对自身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同时还能增强你的社会责任感,让你能够融入社会中来。”“好好干,将来不管是帮爸爸经营饭店,还是干别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通过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干坏事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让人看不起。”
“我已为人母,每每接触到这些特殊的未成年人,我都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让他们早日迷途知返。”李婧说。
在李婧和孟钢栓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刘思明开始从事义工服务,并把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抵触到接受,从懒惰到勤快,从紧闭心门到敞开心扉,刘思明所有的转变,孟钢栓都看在眼里,并时时关注他的情绪变化,肯定他的付出。来此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夸刘思明:“他人很好,懂事儿又勤快,经常打扫亭内卫生,为市民倒水喝。”
通过义工服务,刘思明的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他在给李婧的微信中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干的,不会干坏事了。”“现在的生活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将来要找个工作,赚钱过好日子……”
刘思明的变化,让李婧和孟钢栓都非常高兴,感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对特殊未成年人来说非常重要。
“我会长期关注刘思明这个孩子,更多地帮助他,也愿意帮助其他特殊未成年人。”孟钢栓表示。
“义工服务对改造特殊未成年人的效果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我们会把这种形式继续下去,并希望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特殊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义工服务平台。”李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