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食堂打饭时,若使用文明用语,一份原价6元的午餐,只需要3元就可以买到。这是《扬子晚报》记者近日在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二食堂看到的情景。5月以来,该校后勤集团贴出通知,只要学生就餐时使用“您好”“请”“谢谢”“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此举在学生中引发热议,有人点赞欢呼,也有人觉得没有必要。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暖暖小月儿:“有偿礼貌”让学生知道礼貌的重要性,通过礼貌获取实惠,也是现身教育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的良好行动向他人传递感激之情而获得实惠,这是一种爱的转化。学校通过有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表达礼貌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接地气。
@清静晓梅:在目前的中小学乃至大学,非常有必要进行各种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在食堂打饭时使用文明用语,提高他们的文明习惯,这样的方式值得推广。
@大脑门王:学生在打饭时使用文明用语就能获得实惠,学生刚开始可能会受经济利益的刺激而使用文明用语,但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使用文明用语的行为自觉,给这种创新方式点赞。
@江苏日月江南:使用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这种以物质鼓励促进精神文明的做法,是一种创新之举,也是对讲文明的一种激励,值得点赞和倡导。
@水晶小草:学校食堂实施“有偿礼貌”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何在食堂之外培养大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做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更为重要。
@kellykeron:在礼貌尚未真正成为一个人的行为自觉之前,通过一定的奖励,让学生主动去践行,也未尝不可。毕竟,“有偿礼貌”至少可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文明风气的形成。
@秋泉12:什么是循循善诱,这样的举动就是。虽然一次惠及学生只有3元钱,但是这背后带来的校园良好风气却是千金难买的。
【下期话题】
聚餐社交
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最近的一项小范围调查,聚餐社交正风行大学校园。请客吃饭、应酬拼酒已成部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开销,尤其是学生社团,有人甚至一个月要跑20多个“局”。有人认为聚餐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圈,是结交朋友、联络感情的好时机,也有人认为大学生请客吃饭甚至拼酒等行为给原本纯粹、学院化的校园生活增添不少的世俗气息,凸显了当今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缺失,该行为甚至会增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