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脚步 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文化宫到人民会堂的变迁
人民公园里的难忘记忆
纪念塔: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焦作火车站:逐年升级成新景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7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念塔: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作者:本报记者 詹长松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本报资料照片)
  20世纪60年代,建在东方红广场上的纪念塔。
  (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清明节,有市民自发到东方红广场纪念塔缅怀先烈。他们献上花环、花篮,以此来表达哀思之情。

  焦作是一座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城市,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有8400多名革命先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魂虽逝,精神犹存。

  据史料记载,1945年焦作市第一次解放,太行军区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决定建立纪念碑。同年11月15日,太行四分区在焦作广场(今焦作市贸易大厦处)召开“晋豫人民复活纪念大会”,会后举行了纪念碑奠基仪式。军政首长刘毅、杜毓沄等讲了话。经过日夜紧张施工,纪念碑在1946年1月20日落成。

  “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坐落在焦作广场南端,整个塔身呈五面立锥形,各面顶端雕塑一颗五角星,并有军政领导的题词。题词分别是“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题;“四专区人民复活纪念碑”,晋冀鲁豫边区主席杨秀峰题;“冲破天险绝路逢生”,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题;“英雄事业群众作风”,太行军区政治委员李雪峰题;“烈士美名万世流芳”,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题。碑基镶嵌着五块长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是杜毓沄撰写的“晋豫人民复活记”。塔身周围建有水泥柱,用铁环连接四周。1946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10月焦作被敌人占领,我军撤退上山,纪念碑遭到了严重破坏,首长题词被枪打,四周水泥柱与铁环被毁。

  1948年10月,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政府立即拨巨款修复纪念碑,使其恢复了原来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焦作从矿区城镇发展成为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市中心东移,政府决定移置纪念碑于东方红广场,1959年竣工,并改名为“纪念塔”,但首长题词与碑文仍保持原貌。1970年因塔基裂缝、塔身倾斜等原因,焦作市革命委员会出巨资进行加固整修,加高了、扩宽了塔基,塔顶呈五棱白云浪花形,五面均雕刻了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草书)的题词。塔基座五面都镶嵌着长方形石碑,无碑文,塔基有9个台阶的水磨石环形道,边沿有栏杆,高大华丽的10束50盏白玉兰灯绕塔含苞待放。原碑上首长的题词和碑文现仍包藏在塔内。1992年12月,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园重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东方红广场纪念塔仍予保留。

  进入新世纪后,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交通压力也与日俱增,有人提出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把纪念塔拆除或者搬迁。拆不拆,搬不搬,一时成了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大多数人认为,纪念塔不能拆,要予以保留。“不要为了经济发展,就把历史遗弃。为了后代儿孙的回忆,历史不可以忘记。”“社会浮躁,实用主义盛行,这是‘精神存在’缺失错位。”“没有革命烈士,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有不少人建议加大纪念塔附近交通管制力度、完善交通设施,来改善交通拥堵的现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