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脚步 怀川品牌丨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小麦看河南 河南小麦看焦作
享誉世界的“怀”字号品牌
焦作农业名牌
焦作农业 蓬勃发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小麦看河南 河南小麦看焦作

作者:本报记者 张 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收获小麦。 (本报资料照片)
 
   

  “焦作是引领全国小麦生产的一面旗帜。”这是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对我市粮食生产的精准定位。国内粮食业界也有“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之说。

  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耕地面积293.4万亩。我市在我国粮食生产史上,曾经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黄河以北吨粮市,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一面旗帜,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粮食高产创建上取得了令国人惊叹的成绩,一次次刷新了全国最高纪录。

  2014年,小麦高产攻关田产量达到821.7公斤,一举实现我国冬小麦单产历史性跨越。

  2015年,全市29个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26.97公斤,27个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19.68公斤。其中,温县30万亩小麦整建制推进平均亩产达到660公斤,修武县郇封镇7.1万亩小麦整乡推进平均亩产678.5公斤,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8公斤,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1220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全市共建设超高产攻关田491个,总面积4.5万亩;先后创23项粮食高产纪录。其中,小麦高产纪录18项,玉米高产纪录5项。

  连续多年的粮食高产创建,带动我市粮食连年丰收,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特别是黄淮海小麦、玉米种植区持续增产树立了样板。

  我市粮食单产年年创新高,主要得益于六大动力支持。

  动力一:以完善机制为保障,确保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我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受耕地面积的制约,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因此,我市把立足粮食高产优势,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动力二: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强本固基保丰收。我市始终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强本固基保丰收的基础来抓。我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百千万”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统筹整合国家多项涉农资金,建成高标准粮田139.2万亩,占规划面积的77.6%,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为粮食连年高产创造了条件。

  动力三:以模式攻关为示范,不断探索增产新途径。我市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思路,不断扩大高产创建规模,培育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深耕、改变种植模式等农机农艺相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不增加生产投入的前提下,对提高粮食单产起到了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生产潜力的目的。

  动力四:以推广集成技术为重点,均衡增产夺丰收。我市不断摸索、试验和改进,采用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粮食高产集成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因素的增产效力得到充分发挥。

  动力五: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出台了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9.4万亩,占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1.7%;土地流转涉及29.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48.7%;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329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350家。凭借规模、技术、机械等优势,粮食规模经营比一般农户家庭经营亩均增收200元至400元。

  动力六:以完善服务体系为手段,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市把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人员包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作为解决农业技术棚架,服务粮食生产重要措施来抓,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31个农技推广乡镇(区域)站,其中区域站25个,配备农技服务人员286人,使群众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得到及时就近解决。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成功实现了从高产优势到产业优势的华丽转身,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种子、面品、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优,正成为引领我市粮食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种粮食到卖种子,由全国小麦千斤市到全国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我市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华丽转身,而且实现了我市小麦生产从一元到多元、从优质到高效的重大转变。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小麦发展战略,由注重从高产转向注重高效,大力实施小麦种子产业化。在优质小麦种子基地建设上,我市充分发挥小麦产量高、质量优、品质好三大优势,瞄准黄淮海麦区种子市场需求,采取政府推动、财政驱动、科技拉动、龙头带动等措施,强力培育小麦种子新产业,小麦种子基地建设年年都有新突破。小麦生产的成功转型,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近3年,我市农民种子增收每年都在亿元以上。

  从粮食优势到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立足优势,科学规划,强化领导,多策并举,有力地推进了粮食产业化集群的快速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的粮食产业化强势推进;以斯美特、天香两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一大批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快速成长,小麦面粉、方便食品、玉米淀粉、淀粉糖的深加工产量居全省前列,呈现集群发展强势。全市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60万吨和190万吨。我市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

  如今,向种子要增效,向粮食深加工要增效,向生产绿色、无公害粮食要增效,我市农民实现了从“高产低效”到“优质高效”,从“粮仓满”到“兜满钱”的转变。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