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中站区的北朱村是怀川平原上一块令人敬仰的文化高地。这里每一座沧桑的院落,每一个古老的传说,都铭刻着一段神圣的记忆。
北朱村是明代北平布政使张昺后裔居住的地方。北朱村古民居现存较完整的院落64个,单体建筑有116座388间,多为清康熙年间到道光年间的民居,建筑风格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时代从明末至民国,前后有300余年,是河南省现存面积最大、院落最多、保存较好的大型古村落之一,处处彰显着怀川文明和忠臣情怀。
村西南的一个幽深的胡同中,一株百年古树破墙而出,苍干虬枝,绿叶繁茂。从它的缝隙穿流而过的金色阳光,把这里600年来的悲壮故事,刻画在岁月斑驳的墙壁上,刻画在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心里。
站在古树下,闭目凝思。古树坚韧如铁的躯干犹如忠臣张昺600年来不屈的身影,直立挺拔,沧桑不倒,为国家为忠诚鞠躬尽瘁。
史书中的张昺是一位清正廉洁、忠勇不屈的人臣楷模,是一位以身殉国的孤胆英烈,为国家统一、反对叛乱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了防止国家动乱、控制藩王的势力,张昺接受密旨,出任北平布政使,其核心任务是秘密监视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防止朱棣叛乱。建文元年六月,北平城内阴云密布,燕王朱棣召集亲信,集结部队,阴谋反叛。张昺等人得知消息后,没有惊慌,没有退却,而是召集在城七卫及屯田的军士,准备擒拿将要谋反的燕王朱棣。然而,都指挥使张信及库吏李友直贪生怕死,临阵叛变,直接向燕王告密,并带着燕王的士兵包围了张昺的官衙,张昺被燕王朱棣所擒。
张昺被擒后大义凛然,刚直不屈。燕王朱棣虽恼怒于张昺的行为,但知道他是个治国理政的难得人才,亲自劝他投降,没想到张昺不为所动,凛然怒斥:“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表现出了一个忠臣的高尚节操。因为宁死不降,张昺随即被朱棣杀害。
随后,朱棣发兵“靖难”,占领南京。此时,张昺已经成为朱棣的敌人,随时可能被灭门抄家。张昺的五个儿子为了保住张家一脉,带着家人仓皇出逃。一路向南走到太行山南麓一个叫朱村的地方,认为姓朱的皇帝不会到朱村来杀人,就在此隐姓埋名住了下来,这成为怀川文化的重要底蕴。
古树粗壮坚挺的树枝犹如张昺的子孙一样,虽然经历狂风骤雨,依然繁茂坚强。
当年逃亡到朱村的张昺子孙们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直到42年后的明正统五年九月二十三日,英宗皇帝给张昺平反昭雪,追赐张昺为“忠烈公”,隐居在北朱村张昺的后人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现在,北朱村张氏族谱自张昺至张琏间断了三代,正是因为当时张昺后人隐姓埋名躲避追杀的缘故。
再后来,张昺的长子又带着家人迁居南朱村,其余的子孙们世居北朱村,繁衍至今,形成了清明正直的家风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古树摇曳多姿的绿叶犹如这里延续600多年的淳朴文化,厚重而且丰富。
张昺子孙迁居北朱村600多年来,由于张家后代的良好修养和廉洁家风,这里几乎是方圆百里的传统文化聚集地。而今,单是北朱村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就有红拳、背桩、舞蹈腰鼓、旱船、高跷、抬皇杠等10余种。在北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红拳最为著名。红拳为当年张昺的贴身侍卫张红所创,张红是张昺族人,也是张昺的贴身侍卫。他自幼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为人刚正忠诚。张昺入仕后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张昺被杀后,张红连夜保护张昺家人远离京师。定居北朱村后,张红因几次路见不平、扬善惩恶而名声大振,乡亲们便依他的名字将张红的拳法称之为红拳。
而今,在摇曳的古树枝干上还有一个奇异的景观,那就是悬挂在树枝上的数十个大红灯笼。
有人说这些灯笼是村民们对神灵的祭拜,有人说这些灯笼是为张昺的忠魂照亮归途,也有人说这些灯笼是张昺忠诚廉明的心愿,还有人说这些灯笼是数百年来北朱村人过节时留下的习惯。我愿意相信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这些灯笼是张昺后代对张昺的纪念,灯笼中有他们对这位清廉、神圣、忠勇先祖的崇敬与追思,还有这位忠勇英烈不屈精神对后世永远的映照……
(作者为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