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需依靠科技创新。只有提高工业企业,特别是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3年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26.25亿元,同比增长14.8%。
研发投入现状:
R&D活动企业总量增加,比重上升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3家,开展R&D活动的企业163家,较2014年增加31家;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比13.4%,较2014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力军。2015年,全市41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104家,占比25.4%,R&D活动比重高于小微型企业18.1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外商和港、澳、台商研发活动企业比重较高。2015年,全市13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3家,R&D活动企业比重为23.1%;13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6家,R&D活动企业比重为46.2%;1187家内资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154家,R&D活动企业比重为13%。
从国民经济行业看,制造业研发活动居行业领先地位。2015年,全市31家采矿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仅1家,1159家制造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162家,R&D活动企业比重为14%。
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26.25亿元,较去年增加3.4亿元,同比增长14.8%。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52%,高于2014年。
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资金稳步增加。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自筹资金25.82亿元,较2014年增长15.47%,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98.38%,较2014年提高0.58个百分点。
从研发人员学历情况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R&D人员14743人,同比增长2.1%,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人员中博士学位人员147人、硕士学位人员570人、本科学历人员5389人,分别较2014年增长4.3%、19.2%和20.9%。
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
科研基础薄弱,研发效率相对较低
2015年,全市共有小型(含微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简称小微企业)80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6.2%,小微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0.1%,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1.2%,小微企业利润总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3.8%。由此可见,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既是全市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后备军”,也是提高全市工业科技竞争力的“潜力股”。从全年小微企业科研投入情况看,开展R&D活动的小微企业仅有59家,占全部小微企业的7.3%,投入R&D经费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总体来看,小微型企业总量多、研发规模小、研发资金少、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严重桎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从我市项目合作形式来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的R&D项目54项,占全部R&D项目的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企业独立完成的R&D项目728项,占全部R&D项目的8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市企业独立研发项目比重较高,说明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必要的高水平、宽领域的横向联合,但这种较为封闭的研发方式不利于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制约了全市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研发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是研发效率的重要体现。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6.25亿元,位于郑州、洛阳、许昌市之后,居全省第四位;研发投入强度0.52%,居全省第九位。研发投入总量与投入强度在全省位次上不匹配,与周边部分地市相比差距明显。
对策与建议:
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处在转型期的焦作工业,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所以,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政府部门应根据相关政策,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全力推动自主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大量流向科技领域,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二是要放宽对科技项目政府资金申报的条件,对于一些科研投入较大的且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要给予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同时,对获得国家级行业标准的项目,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科研人员要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其创新热情。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和相关的咨询与服务,切实提高政策落地效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相关部门应主动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牵线搭桥,以科技项目成果为担保,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或社会资金。同时,还可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准备资金,在培育小微企业上市库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加速释放创新潜能,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应打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跨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贯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使创新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研发效率。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去行政化、强市场性,为更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关链接
R&D经费是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支出是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以及其他费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