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提起“太极金花”陈军营,可谓无人不晓。
和陈家沟的很多孩子一样,出生于太极世家的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懵懵懂懂的年龄,陈军营就能完整而流畅地演练太极拳老架一路。就连年幼时玩耍,不管是跳绳还是捉迷藏,只要输了被罚表演节目,小伙伴也总会让她为大家表演太极拳。
上小学后,陈军营习练太极拳更加规范。每天5时准时起床,主动排队站在哥哥姐姐身后,一招一式,认真习练。中午晚上,也是如此。
当年陈军营家的三间平房里,住着20多个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跟随其父亲陈世通学习太极拳的学员。陈世通对待他们,也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教拳毫无保留,吃住一视同仁。无论是每天的集体演练,还是单独辅导,陈世通从无亲疏远近之分;而陈军营的母亲,更是为这些学员的衣食住行操碎了心。不仅每天想方设法为大家改善伙食,而且因为学员每天练拳,衣服、鞋子很容易破损,她只得白天干活,晚上就坐在灯下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学员们感念师父师母的恩德,和陈世通的几个孩子一样,称呼师父为“爸”,称呼师母为“妈”。在这样快乐且幸福的习拳氛围中,陈军营的太极拳套路和器械功夫越发精湛。
因为太极拳方面的特长,1987年初中毕业后,陈军营经过焦作市武术部门层层选拔与考核,被选入焦作市体校,开始专业运动员的生涯。1988年,陈军营代表焦作市参加豫北五市比赛,表演传统太极拳套路,荣获女子第一名的好成绩,焦作市人民政府特为其记三等功。1989年,陈军营再传捷报,在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她一举获得女子太极拳、剑两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就在这一年,陈军营被分配到温县外事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外宾的接待工作。温县作为享誉全球的太极拳发源地,外宾来温县通常是为了“太极拳”。由于外宾活动地点多为陈家沟,温县外事办就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设置了一间外事活动接待室,这里成为陈军营的工作地点。陈军营的主要工作是在这里根据外宾的需求给他们安排太极拳学习班,学习套路和器械。当时太极拳大师陈小旺、陈正雷,包括陈军营的父亲陈世通、哥哥陈军团都在这里任教,可谓师资力量非常雄厚。陈军营工作之余,也会应外宾邀请为大家表演、教拳。在外事办工作期间,陈军营不仅保证了外宾在温县的安全,也很好地让外宾了解了太极拳的奥妙,巧妙地树立了民族尊严。同时,她没有放弃对太极拳的追求,积极代表温县参加各类太极拳比赛,并屡获殊荣。其中,1990年,在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获女子拳术第一名、剑术第二名;1992年,被温县人民政府授予“十佳优秀运动员”光荣称号;1998年,在河南省豫北五市太极拳邀请赛中荣获太极拳第二名的好成绩。
为满足国内外游客对陈家沟的旅游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温县外事办除了接待外宾、服务外宾外,把开发太极拳旅游业也纳入了重点工作。之后,随着陈家沟景区基础建设工作逐步增多,温县外事办公室更名为温县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的财务科长兼办公室主任,陈军营服务太极拳、弘扬太极拳的工作逐步转变为服务太极拳及其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陈军营服务太极拳的工作已从台前走向幕后,但她从未停止弘扬太极拳的脚步,应很多机关单位邀请,陈军营先后在温县财政局等单位授拳。工作之余,她还苦练不辍,倾心传承,为各类赛事出谋划策,培养了一批太极拳传承骨干。在厦门华侨大学就读的儿子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儿子在陈军营的指导下从小练拳,套路、器械皆佳,文武兼修,经常在各类太极拳比赛中争金夺银。前不久儿子放假回家,陈军营见儿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每天坚持练拳了吗?”儿子说:“必须坚持,不信我给你练练!”看着儿子演练得流畅舒展,听儿子讲他竞选为学校武术协会会长,并在大学校园传播太极拳的故事,陈军营舒心地笑了。
正因为有了一批批像陈军营一样把太极拳根植血脉,以传承太极拳为终生责任的人,太极拳才能生生生不息、惠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