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微新闻公布
本报新媒体助力 “污染围城”集中整治攻坚战
一路欢歌一路行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名
停刊不停“报” 本报新媒体陪您过中秋
秸秆禁烧 “天眼”监管
过中秋,莫让低头刷屏代替互诉衷肠
“罚款0元记0分” 是处罚更是普法
投诉无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中秋,莫让低头刷屏代替互诉衷肠
□周润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一年中秋时。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记忆,新风不移旧俗,当我们刷微博、发朋友圈、抢微信红包欢庆中秋的时候,不应忘记中秋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中秋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饱含了人们追求美满、和谐、富足、安康的美好愿望,而团圆,是中秋节的核心内涵。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技术,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紧密了亲友之间的关系。微信、微博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也给传统节日文化增添了现代、娱乐、轻松的新特点。但在享受新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不能淡化情感交流。在举家欢聚之际,莫让低头刷屏代替了互诉衷肠。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家庭和睦的精神纽带。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无不承载着华夏儿女对亲情与和谐的美好向往,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福。

  每逢佳节倍思亲。路再远再曲折,也要回家团圆。这就是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强大的情感吸附力所在。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节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一些传统节日变成了“美食节”“旅游黄金周”。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科技如何进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为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与文化身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剂。

  文化如水,一旦断了源,传统节日也就失去了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如何让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薪火相传,释放文化内涵,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去推动,也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搭台唱戏”。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人们更多地品味文化之美、享受传统之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