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秋,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户人家中,屋外菊花开得正盛,一群小孩儿正嬉笑着玩捉迷藏。屋内,一个7岁的孩童正专注地临摹一幅字,他时而蹙眉,时而沉思,时而低吟,每下一笔都格外慎重。那时的他,对书法也仅是喜爱,谁会想到以后会成为一个视书画为生命的人。
他就是我市著名书画家孙明哲。
孙明哲,字云台一峰,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市文联、市书画院特聘专职书画家。
10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孙明哲的工作室,感受他的书画魅力。
1955年,孙明哲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外祖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教书先生。每当有人求字时,外祖父便为其挥毫泼墨。那时,他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岁时,孙明哲的书法作品引起了学校老师的注意。“你试着练习书画一体吧,就负责学校的墙报和宣传画。”就这样,孙明哲从书法介入到绘画。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他就以泥浆为墨,以石板为纸,每天画画不辍。
1977年,孙明哲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绘画理论和技巧,真正走上了书画之路。
参加工作后,他开始对花鸟画倾其心力,一画就是30多年。中间,孙明哲也跳过槽,从学校到政府部门,再到企业,不管工作如何改变,不变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不能脱离书画。“后来,我索性当了一名职业画家,做自己爱做的事,画自己爱画的花鸟画。”孙明哲说。
“绘画,必须重视思想性,一幅没有思想的画跟垃圾无异。”孙明哲说,“绘画种类虽有不同,但本质相通,人物画就是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山水画是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花鸟画则是人与生活的情感交流。对我来说,想画好花鸟画就要对花鸟鱼虫投入感情,同它们‘交流’。这样,画出的作品才传神,才会有情趣感,好的作品里一定有故事。”
经过不懈探索,孙明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引入大写意的笔墨手法,整体上表现大度、高雅的气韵,细节处加以小写意准确、细腻的塑造,笔下的物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回味无穷。他擅长表现牡丹、荷花和寒梅,所画之物无不富有蓬勃的生机,典雅、大气。他常说:“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这里的写,就是写意境。花鸟画的题材很多,众多花鸟虫鱼均可入画,画家不是为表现这些自然物象而创作,而是为了抒发一种情感、志趣,也就是借景以生境,所谓“意境决定画的高度”即是如此。
孙明哲告诉记者,绘画不能闭门造车,只有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才能拓宽创作灵感。因此,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会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的风景,与书画名家交流作画心得。
在书画界,人们常常说“写意人生”,那何谓“写意人生”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或许能道尽世间百态。在浮躁与喧嚣的背景下,在欲望与诱惑面前,孙明哲始终平心静气、不骄不躁,日日沉浸在绘画中,不争名逐利,亦不随波逐流。他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首届中国文人楹联书法大奖赛金奖、第二届中华名人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新北京、新奥运书画大奖赛作品银奖、首届“金玉杯”全国诗书画大师成就奖金奖……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画画一定要‘接地气’,实实在在,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定乾坤。”采访中,孙明哲不断强调着,绘画创作应该贴民心,服务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