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下沉公共文化资源,打通公共文化服务“肠梗阻”,最终让辖区居民共享文化盛宴。近两年来,解放区在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
2014年10月,解放区成为河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这对于已拥有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多个“国字号”招牌的解放区而言,即有荣誉感又有压力感。
荣誉感来自于多年来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领导、专家、辖区群众的肯定;压力感则来自于已坐拥多个“国字号”文化招牌,还能靠什么迎来文化事业井喷式发展?
解放区用两年来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创建历程回答了这个问题。
创新工作模式
促辖区居民形成文化自觉
连日来的采访,记者获得了这些信息:
如今,解放辖区有5000余名文化志愿者全天候活跃在文化服务最基层,他们中的积极分子或在社区居民议事会中化身文化专干,或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化身文化网格员,全年可服务辖区居民12万余人次。
解放区所辖9个街道、1个健康产业园区,每个街道都有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当下已经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活动局面。连续举办10届的解放区社区文化体育节,时间从刚开始的8天增至现在的30天,从孩子到青年人再到老年人,先后有10万余人次参与其中。
近期,正在开展的“美丽楼院 幸福家园”解放区社区欢乐总动员活动吸引了辖区400多个楼院的3000余名居民参加海选。
这些数据不禁令人探问:在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解放区究竟注入了怎样的文化活力,促使辖区居民形成了文化自觉?
之前,解放区在全国率先构建的“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被人们津津乐道,记者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是指在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美丽楼院”建设过程中,坚持党政主导、突出居民主体和强化社会协同“三个作用”,实施把居民意见收集上来,把初步方案公布下去;把方案建议收集上来,把最终方案公布下去;把反馈意见收集上来,把整改情况公布下去的“三上三下”工作法,最终实现“自治管理好、平安法治好、环境卫生好、文明和谐好”的“四好”目标。
“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的构建旨在使居民形成对社区各项事务的自治管理,这自然包括自我文化服务管理。
自2014年10月解放区成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单位以来,解放区文化事业便依托“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在该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疏通文化服务下沉渠道,培植基层文化力量,融合文化资源,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促成辖区居民文化自治,使区、街道、社区(村)、楼院在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四级联动优势。
据解放区文体局局长和毅介绍,近些年来,解放区区委、区政府以“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为引擎,依据居民文化自治反馈而来的建议,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每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有力保障了解放区文化惠民事业的快速发展。
拓宽文化服务渠道
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整合公共文化资源进楼院,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断拓宽文化服务渠道。近两年来,解放区在这方面有了这样的经验做法:他们不断转变文化服务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线下”依托不断壮大的文体队伍,“线上”则依托强大的互联网,为辖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订制服务。
据悉,目前,在解放区备案的社会组织有200余家,其中文化娱乐类社会组织120家,音乐、秧歌、戏曲、歌舞、书画、太极拳、门球等各类文体队伍300余支,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2400人,群众文体骨干3000余人。每年,解放区文化馆要举办大小型广场文化活动约60场次,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及艺术讲座50期,馆办文化团队也由2007年的7支发展至如今的33支,并长年在基层开展文化志愿活动。
今年年初创建的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让解放区实现了文化服务“零”距离。
自今年2月份起,我市运用“互联网+”思维,逐步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起了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有了这样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渠道,市民只要用手机或电脑打开焦作百姓文化超市的网址,进入各县(市)区的文化服务页面,点击预订服务,便可享受送上门的文化服务了。此时,解放区对照各单位工作职能,在解放区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上制作了解放区百姓文化超市总菜单。然后,建立从村(社区)到街道,再到区一级逐层汇总的人工服务平台,服务群众点单。
记者打开解放区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看到从今年7月起至今,有120余件订单反馈内容。截至目前,解放区依托区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已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培训讲座100余期,累计培训人员8000余人。
据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村干部姬秀俊介绍,今年4月,她通过百姓文化超市订制个性化服务,全村老少过了一次不一样的传统庙会。
焦西街道电建社区副主任张楠介绍,该社区的“夕阳红合唱团”已经成立10余年,为了提升合唱水平,合唱团通过解放区百姓文化超市网络服务平台,在“我要邀请专家”栏中表达了诉求后,很快实现了文化愿望。
解放区文化馆馆长董海霞更是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提供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今,我们通过畅通群众公共文化需求通道,建立了以群众需求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现了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工作目标。”
创新资源融合
敞开大门巧搭服务平台
记者在解放区中心图书馆采访时,遇见了家住解放区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公交家属院的胡先生正在借书。
谈起一年多来的借阅体验,胡先生说,他之前在市图书馆办理了两张借阅卡,可因为离家太远,中途还得换乘公交车,所以他和家人每隔两三个星期才会去一次。一年下来,他们也借阅不了几本书,有时还会忘记还书。2015年7月,解放区中心图书馆正式开馆后,实施了与市图书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一卡通用的政策,现在逛个街就把想看的图书借阅了。
据了解,2014年10月,解放区进入全省首批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列。随后,解放区整合辖区资源,利用市图书馆资源构建文化服务网络,搭建文化共享平台,成立了解放区中心图书馆,该馆成为全省首个与市级图书馆共建共享、通借通还的区级图书馆。
目前,解放区中心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向上可延伸至市图书馆,向下可延伸至辖区内锦祥花园、花园街、陶瓷路、世纪新区、民权街、电翔等6个社区图书馆,横向又可延伸至辖区内的高校图书馆,该区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已基本完成。
在解放区看来,辖区内每个微小的文化单体都可以放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广阔平台上加以运用。在构建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时,他们与网吧经营者结合,在网吧里设置了图书阅读点;向辖区内的高校拨付经费,补充图书,丰富其图书资源,实现与民共享。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供需对接、精准服务已成了解放区文化事业的核心思想。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解放区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有十大类23项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开放,全年培训文化专干6500余人,全年可服务辖区居民12万余人次。每天,有约500名辖区居民聚集在这里,尽情享受解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现在,每天到文化馆里参加文体排演已成了解放区文化居民的生活常态。
创新,为解放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动力,为解放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