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平
《黑白男女》,是一部反映和描写煤矿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2015年中国好书”的称誉。它反映了龙陌矿在一次瓦斯爆炸中,138名矿工遇难。尤其是作品选择了几位工亡家属,即俗称寡妇们的生活。包括性生活。其描写富有质感,叙述的语言温润。是描写同类题材中,难得的力作。
哲学的向度。通部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和意趣,有一种哲学的向度。而小说题目,本身也透出了哲理的视角。在小说的第一章中,就昭示了人世非凡的一面。这种非凡,就在于哲学意义的表达。随着情节入情入理地推演,作品所集中展现的人物自然而然地出现。工亡工人陈龙民的妻子卫君梅,工亡工人周启帆的妻子郑宝兰,还有工亡工人陶刚的妻子秦风玲等一系列人物,并围绕她们的长辈和晚辈,作品给予了符合客观真实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一般的表达,而是超越了现实又符合现实,且富有哲理的表达。这就使得作品具有思想性,并赋予了这种思想性,以哲学的基础。作品有了哲学的向度,就能使得思想深入,并能使思维的触须延伸,使思路拓展开来。
熟稔的生活。作品能把一般人司空见惯的凡人生活,挖掘和描写得饶有兴味,富于生活内在的节律,这得益于作者有提炼生活的独有本领。同时,又把这种生活描述出来,且有一定高度及兴味十足的表达,这就得具有非常熟悉生活的底蕴。否则,使作品由“高原”走向“高峰”,是不可能的。作品写出周天青和郑海生两家三代人,在矿难后的所思所行,及龙陌矿街的百态人生。但无论怎样的生活变故,而人世间的常情常理却被坚守着。周天青的儿媳郑宝兰,陈龙民的妻子卫君梅,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梅”“兰”之谓非凡,寄寓着作者对于生活的坚守和理想。而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出名副其实的非凡。在同样是矿难家属蒋妈妈的儿子蒋志方追求的情形下,卫君梅所表现出来对生活的“心劲儿”,以及自身的分寸“把控”,这是卫君梅生活的底线。即凭自身的心智和能力,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慧灵、慧生抚养成人。同时,也是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语言的温润。这种大体呈现的语言风格,一定与作者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密切相连。作品的触须,深入生活的内层,发掘出人性的自然肌理。一点一点发现,一层一层剥离,不瘟不火,不急不躁。这层意思,通过作品本身从头至尾的语言描写,就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这个特殊群体:寡妇。是人生大难,生活变故后的一类人群。如果说变故前是一种生活境况,那么,变故后则又是一种境况。死者已去,活者仍要生活。活者怎样活?这是作家所关注的重点。难能的是,不同的人,不同家庭景况的人,却采取了不同的生活态度:改嫁或不改嫁。作者抱着关爱、同情以及人性悲悯的意识,予以其人既符合常情常理,又超越常情常理的描写与表达。
情节的细致。这一点,与作者的哲学功力,哲学思维是分不开的。有了这种基础和视角,可以说,使作品呈现出应有的高度,宽度,深度。哲学的基础,加上文学描写的非凡才情,就可以完成这种情感历程。同时,有人文理念,人文关怀的支配,即树立起这座文学丰碑。如掰玉米这种平常人眼里的平常小事,也能使其笔法细腻,描写得趣味盎然,十分到位。这种思维缜密,描写绵密,用语形象真切,是一种了得的功夫。作品中,不同地方着力描写和哲学地阐释了黑与白,世俗与脱俗,实与虚,大话与小话,哭与笑,母与子等富有哲学角度的描写。这由一个侧面,昭示了这部作品的质核与内含。作品中,许多文字,写出了卫君梅以及年龄小于她的蒋志方的追求,而追求不得的那种千回百转与荡气回肠。除此之外,另有杨书琴与白煤两位女工,对蒋志方的主动接近与“骚扰”。卫君梅“忠于”陈龙民,以及对两个儿女负责意识支配下的至终不改嫁;秦风玲的改嫁及改嫁后,儿子陶小强与后爹尤四品的相互不容而产生的不快。这些各有其生活背景的形形色色,都由宏观走势的对比而产生出来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矛盾冲突,起码是对比而展开的情节,是其重要的看点。
总之,评论有时是苍白的,有时也是无力的。但通过评论,可以了解作品内容的大体走向。尽管这种评论有些时候是乏味的,起码给没时间阅读或不愿阅读的人,以窥作品的“窗户”。尽管不十分清晰。了解梗概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