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见习记者 马林声
人物档案:
司学敏,女,1984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06年进入博爱县法院工作,现任该院许良法庭副庭长,先后多次被评为院先进个人、办案能手,并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是司学敏的“中国梦”。作为一名农民的女儿,她对家乡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官,她把乡亲的疾苦放在心间。
2012年,司学敏到许良法庭担任副庭长。初到法庭,面对繁杂的案件,她一时有点理不清头绪。为此,她一遍遍查询案例、翻阅条文,向经验丰富的老法官讨教,加班加点撰写法律文书。虽然辛苦,但她收获很大。看着一起起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她就觉得离心中的梦想更近了一些。
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为了查清事实、弄清疑点,司学敏甘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015年,她参与审结一起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原告马某运输一批货物,但被告华岩公司不支付该笔运输费7200元。原告起诉后,被告辩称运输合同是和金马公司签订的,与马某无关。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司学敏走访了多家物流公司及中介机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到,许多货车因办不了营运证,车主只能挂靠在物流公司名下开展业务,并以挂靠公司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但不参与车主的具体经营。马某和金马公司就是这种挂靠关系。在调查的基础上,法庭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被告支付运输费7200元及利息。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司学敏经常下乡开展巡回审判,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辖区山多,有些地方汽车跑不到,只能下车步行进村。”司学敏说。基层案件很多是家事纠纷,调解处理效果最好。她曾审理过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姐姐告妹妹将其殴打致伤,要求赔偿。姐妹俩积怨很深,其父亲和哥哥劝解都毫无作用。如按正常程序进行宣判,两人的亲情必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学敏经过多次与双方沟通和调解,案件依旧没有进展。后来,司学敏无意中听说原告比较听女儿的话,于是就通过原告的女儿做通了原告的思想工作,原告撤诉。
近4年来,司学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共计审结各类案件500多起,结案率为95%,调解率达85%,无一起错案和投诉。
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每一天的踏实工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的“中国梦”添上美丽、温暖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