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组委会传来消息,在12月10日赛事活动期间,共有10名参赛者送医治疗,截至目前,除2人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外,另外8人中的6人已于10日出院,2人仍在当地医院留院观察。近年来,或许没有哪一项运动能够像马拉松一样受人追捧。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马拉松的注册赛事多达282场。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刚柔v:马拉松之所以越来越火,是因为大众运动健身的意识越来越强。但马拉松运动的特殊性,对每位参赛者的身体状况都是一个考验,马拉松组织方应该严格把关,把身体状况不适合此项运动的人拒之门外,否则强身不成则有可能引发悲剧。
@吝时工:马拉松是向自身运动极限的挑战,其危险性不容小觑,参赛者应该根据本身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最大限度避免发生危险。同时,活动举办方应该加强赛程期间的医疗服务,保障参赛者的安全。
@刘林1503:安全第一,比赛第二,运动固然有益,但因此失去生命就得不偿失了。作为参赛运动员,应该量力而行;作为主办方,也应该对参赛运动员进行各项检查,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运动员的安全负责。
@西南科大朱志君:马拉松作为一项运动项目,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马拉松是一项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要求极高的运动,参赛者超负荷参与,最后甚至发生伤亡,这背离了运动的应有之意。
@一更时分:运动的本意是为了健康,如今马拉松却变成了“夺命运动”,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错的不是马拉松,而是部分参与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运动的危害,唯有痛定思痛,才能让马拉松真正发挥运动的作用。
@15王雅欣:马拉松没有错,虽然现在有跟风办赛事的现象,有盲目参加马拉松运动的人群,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马拉松越来越受欢迎,说明人们对运动越来越重视,要想避免悲剧的发生,组织方要把好关,参与者也要量力而行。
@趣味象牙塔:马拉松运动本身毫无问题,至少它能够唤醒人们健康运动的意识,为跑步者提供一场大规模的赛事,且马拉松体现的精神已经胜过了输赢。但是,每个马拉松参赛者必须对自身健康条件进行考量,不能盲目跟风,运动以适量为主。马拉松赛事举办者更要负起责任,相应的急救措施、应急人员必须安排到位。
【下期话题】
见义勇为还是特定义务
今年6月,来自成都的张正祥、于强、肖军、喻春祥等5个家庭共13人,来到郫县(现称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出游。在此过程中,肖军及喻春祥落水,张正祥和于强闻讯前去施救未果。最后,四人中仅有喻春祥一人生还。张正祥的妻子周萍和于强的妻子钟敏,在帮助丈夫申请认定“见义勇为”时,被告知属于履行“特定义务”,因而无法认定。针对此事,有人认为,“特定义务”概念应在法律框架内阐述,主管部门不能“过度拓展”;也有人认为,由于目前关于“见义勇为”的定义,并无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地方有权自行认定。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