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季临近,南京市第一中学的部分学生却“心里不慌”。南京一中国际部主任黄侃发明“分数银行”,考分在及格线以下的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申请“借分”,下次考试出分再行“还贷”。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黄侃表示,“分数银行”灵感来自实体银行,目前仅在国际部推行,有包括信用评估在内的完整“借贷”流程,其创设目的,则是为了给学生减压。
(据《新京报》)
在学校正规考试基本都是一次定乾坤的背景下,南京一中推出“分数银行”,无疑是一次有益尝试。它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借分”,先解决学生“挂科”之忧,然后再用他们的日后考分来偿还。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次再考的机会,不仅会舒缓他们的临考压力,还会增添他们日后的学习动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推行“分数银行”,是针对考分接近及格的学生,这又等于给了那些平时学习尚好,却因其他原因,比如身体有病短暂休学、或一时没发挥好的学生一次补课和补考的机会,这种网开一面看似不公平,其实又有公平在里面。毕竟学生的学习底子摆在那里,怎可因为一次不可抗拒的短暂失学和一次一不小心的失利,就让他们“冤死”在“挂科”上?因此,让“分数银行”惠及这部分学生,就如同银行向基础好且有潜力的企业放贷,一定会得到不俗的回报。
当然,这一“分数银行”也不是无懈可击。从南京一中推行的情况看,最少暴露出这样两个弊端。一是“高利贷”的做法不合理。具体到操作上,就是学生借一分要还两分。它的不合理在于,这样的“还贷”属于利滚利性质,极易导致学生为还“高利贷”,走入“挂科”又“挂科”的恶行循环。这样不仅让学生陡升在学习上的“还贷”压力,还会让他们的下次考分变得贬值,很难反映出当下考期的真实学习状况,难免影响到因材施教。二是“借分”学生无偿还能力,让担保学生“还贷”也不可取。这种株连毕竟不同于银行的实际贷款,只要落实“还贷”就万事大吉。它的不可交易在于,在学习问题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谁也不可能代替谁。如果像考试这样的关卡也能随意被代替踏平,那不仅让学校考试变成儿戏,还严重挑战教育公平,委实不宜操作。
总之,对于“分数银行”这件事,既不可一棍子打死,也不可放任其施行。只要我们权衡利弊,并做足留“利”去“弊”的功课,完全可以允许学校边走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