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抱怨:孩子生病了去药店买不到儿童专用药;不少药品说明书仅仅简单写着“小儿用量酌减”,却并未标明具体使用剂量。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院院长李甦雁建议,国家立法对儿童用药予以保障,改变专业生产儿童用药品的企业积极性不高、研发能力薄弱、科研投入不足、新产品研发意愿低等现状。 (据《扬子晚报》)
儿童与成人的身体机能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消化能力有限,需要在配方、剂量、用药方法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可据相关统计,国内市场90%的药物没有儿童剂型,市场上流通的3500多种药物中,适用于儿童的不到2%,儿童专用药品严重缺乏,成为困扰儿科医生及整个社会的问题。虽然各方呼吁多年,政府也出台了鼓励政策,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看来确实有必要采取立法保障措施。
由于缺乏专用药,成人药物常用于儿童疾病治疗,但剂量如何确定,我国尚未制定标准与规范。因此,在现实生活里,将成人药掰成小块、研成粉给孩子使用的情况非常普遍,虽然隐藏着药物安全风险,却因儿童药匮乏,成为无奈之下的次优选择。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有9.9%涉及14岁以下的儿童,可见儿童用药问题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应提高重视程度,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无虞。
目前,儿童数量占全国总人口超过16%的比例,可在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明显处于供需严重失衡的状态。而据调研报告显示,儿童用药的研发,是所有药品研发投入最大、耗时最长、临床试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且与成人药相比,儿童药市场小、利润低,风险高、责任大,导致药品企业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儿童药匮乏的主要因素。
可见,要想解决儿童药匮乏的问题,就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功夫,制定相关法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儿童药研发生产。2014年6月,包括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在内的6部委,在儿童药领域发力改革,公布了《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在儿童用药申报审评及企业研发等方面提供利好新政,给予政策性支持。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让家长和药企看到了希望,但《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只是政策性文件,法律性不强,还是要尽快立法,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
需要依法完善儿童药市场流通管理制度,控制药物质量安全,规范儿童药说明书,引导家长合理用药。儿童药的价格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目前由于品种少,部分儿童药价格过高,需要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同时,及时将儿童适宜剂型、规格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通过社会医疗保险的方式,既可以减少消费者购买药品的负担,又能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生产。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