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有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刻意与微信朋友圈保持距离,很多人认为浪费时间在微信朋友圈上是不值得的。去年有媒体报道,微信朋友圈活跃度下降,逃离微信朋友圈成为一种趋势,好像一提到微信朋友圈,都是负面评价:影响生活质量、让人极度不自律、“秀晒炫”满天飞、微商代购……但也有人认为,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内容能使人愉悦,其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记录,并提供了朋友间一种低成本的互动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露丝独特:如果不想被微信朋友圈“绑架”,彻底远离它就是一种解脱。微信朋友圈只是一个朋友交流的平台,与其花大量时间刷状态,不如经常和朋友见见面、聊聊天,这样才能培养真感情,用最朴实的手段表达最真挚的情谊,远比“高科技问候”更能让人感到温暖。
@胜平王大头:微信朋友圈只是一种交流平台,绝不该成为我们唯一的交流平台。每个人都需要通过社会交流系统释放压力,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亲人、朋友,而不是“虚拟朋友”。不拒绝、不依赖,这应该是我们对待微信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苏懿谅谅谅:网络销售盛行、圈内广告刷屏,让人对微信朋友圈中的无效内容心生厌恶。但是,微信朋友圈也有很多高质量的“干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个平台的内容质量实现整体持续提升。
@落雪怎无痕:虽然时而觉得微信朋友圈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但如果让我离开这个平台,还真有些依依不舍。
@万里箐空:微信朋友圈的好与坏,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其实,坏的东西可以变好,好的东西也可以变坏,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把握分寸,考验着每个人运用事物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微信朋友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沉迷其中。
@刚柔v:是否与微信朋友圈保持距离,取决于使用者对朋友的态度。如果你想利用这个平台上的朋友,大家肯定会远离你;如果你想真心交朋友,大家肯定不会离你而去。
@东山谢氏:对于微信朋友圈,我们不要刻意远离,也不要故意亲近。正确的态度是:想发就发,想看就看,想评就评,随性而行,千万不要让微信朋友圈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下期话题】
错捐善款
捐款时不小心多按了一个“0”,本想捐3000元,却捐了30000元,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如今有了现实版。日前,深圳市的李先生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名白血病患者急需50万元治疗费的消息,想捐款3000元以表爱心,但在切换微博手机客户端付款时,由于输入法问题,没看清楚小数点,也没选对项目,鬼使神差地把30000元错捐给了一个自称是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支持的关爱贫困残疾人陈兰堂的项目。事后,李先生想要回捐款,但对方表示拒绝。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