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个段子火爆了微信朋友圈,内容大概是“穿秋裤,脱秋裤,洗秋裤,收秋裤,找秋裤,穿秋裤,脱秋裤,洗秋裤……”这不,一位女士就打来电话咨询,说是这两天天气暖和,自己穿了短裙上街,被老公数落了一通,说她是“要风度不要温度,不该早早脱秋裤”。她就想让记者代问一下中医专家,春夏之交增减衣服应该注意什么?
应读者的请求,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谢静红。
听了记者的问题,谢医生笑着说:“其实,读者问的就是一个关于顺应自然,合理养生的话题。春捂秋冻就是中医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中医认为,阳气为人身之本,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是个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个整体。中医治病及养生都应顺应四时,春捂秋冻实际上就是中医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种具体养生方法。春天,自然界之阳气逐渐上升,但是寒冷之气尚未完全退却,阳气和阴冷之气交替盛行,这样就形成自然界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偏大的气候,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有了微信朋友圈‘穿秋裤,脱秋裤,洗秋裤,收秋裤,找秋裤,穿秋裤,脱秋裤,洗秋裤……’的描述。另外,百姓谚语中也有关于春捂的内容,像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都有着很深的道理。而所谓春捂,首先应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气温低,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腿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还有就是‘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在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寒为阴邪,易袭阴位。下肢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若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的发生。”
“那到底什么时候脱秋裤呢?”记者迫不及待地问。
谢医生进一步解释:“北方的春天温差较大,一般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的时候,就是还要‘捂’的信号。再者,就是减衣服不能减太快,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古人也有‘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之说。”
如果读者有健康方面的疑问,想通过中医进行治疗,可拨打《记者带你学中医》热线电话15503910494,记者会帮你咨询有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