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记者一行在古丹道旁,丹河水边,觅得一处现代桃花源——博爱县许良镇许湾村。
这是一块尚未被开发的净土,清凌凌的河水从此流过。相伴青山绿水,许湾村人天生深悟养生之道,与大自然一起过着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
来许湾村者定能寻到“三味”:野味、情味、趣味。
闻着味,记者找到了天悦谷。
天悦谷不是山谷的名字,是一家农家乐。
之所以将第一站选择在这里,一是因为天悦谷的中央有一棵树龄约300年的皂角树,二是天悦谷令人有尝不尽的野菜。
闲聊间,皂角树下野菜上桌。这是构穗儿,洗干净拌面蒸着好吃;这是蒲公英,浑身是宝,洗净晾晒后用盐水泡24小时可入口,能冲水,能凉拌;这是连翘嫩叶,洗净并浸泡24小时后可冲水,山里人春天常用连翘叶冲水,冬天常用连翘梗冲水;这是榆钱儿,食用方法和构穗儿差不多,春天的榆钱儿吃起来口感清香;这是小野蒜,用小野蒜炒鹅蛋很好吃。除此之外,还有花椒叶、山韭菜、野菊花、槐花等野菜。店主张天悦在一旁介绍:“山里人有口福,吃的、喝的都是纯绿色、无公害的。”看着满桌的野味儿,记者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
在天悦谷稍事停留,记者一行便在桃树林、梨树林的掩映下,顺着连排的石头房进入许湾村。
许湾村有两大特色:一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石头房,二是有近10棵树龄均在300年以上的参天国槐。
据许湾村党支部书记尚建民介绍,许湾村的石头房有100多间,且保存较为完好。最靠山根的石头房是由首个落户的许家建造,之后是高家、尚家,最气派的房子当属高家。村里树龄最长的国槐有550年,长在许家门口,至今仍在开枝散叶。
青山绿水滋养了淳朴民风,许湾村人最讲情。
采访时,记者听许湾村人讲起了李科长的故事,红色记忆寄托了许湾村人对革命先烈的浓浓深情。
李科长本名李荫堂,是许湾村人心中的大英雄,现在许湾村80岁以上的共产党员都是在李科长的指引下入党的。
据村里老人回忆,李科长高大、壮实、皮肤黑,与日本人战斗时特别勇猛。面对老百姓时总是和颜悦色,路上碰见群众总是热情地先打招呼后拉手,见着孩子就会开心地抱起来转几圈,老百姓都很喜欢他,可村里的财主高天一不喜欢他。当时,李科长就住在距高家不远的地方,趁李科长生病,身为医生的高天一用药毒死了他。
不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李科长的带动下,许湾村成了当时沿太行山抗日救国的根据地之一,“红色许湾”应运而生。
走进许湾村,处处皆趣味。
许湾村村口有处清代建筑三王庙,依山而建,内存一通清光绪年间的石碑。令人饶有兴趣的是,三王庙主殿的墙壁上留着“马王会所有桌椅,一切物件不许出庙。如有不遵,罚油五斤,决不宽恕也”的字迹,浅浅的字迹瞬间拉近了时空的距离。
从许湾村村头的天悦谷步行,沿丹河边至许湾村村尾,经丹河水磨坊返回恰好是一个环线。在1公里的环线内,许湾村向人们展示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纯绿色的餐饮文化及红色的革命记忆。
尚建民告诉记者,借我市全域旅游发展之势,许湾村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图① 天悦谷的中央有一棵树龄约300年的皂角树。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图② 走在村里的游客,用手机记录下石头房子的景致。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图③ 近年来,一些靠近丹河的农家乐,纷纷建起了水车,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就餐。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