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最近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 (据《光明日报》)
这个流行歌曲视频中,有跳动感的说唱音乐,有俏皮可爱的动漫形象,有优雅的传统唱腔,别说孩子们喜欢,连年近天命的笔者,都产生了情不自禁的文化冲动和审美愉悦。一边看,一边听,600多字的古诗文,就这样不知不觉灌溉到了心田。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现代化传承,让人们得到了丰厚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
时尚化传播也是更为深刻的解读方式。我们用时代价值、文化观点,对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和演绎,用国际化的心态认识唐朝的白居易,古为今用,跨越时空,这种解读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形象和深刻的理解,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厚的精神思考和文化营养。可谓“一举多得”。
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当然是美的,但因为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让“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瞬间接纳它们,仅凭强迫式学习是不行的,这容易激起逆反心理,怎么办?就要在转化形式、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上多下功夫,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承,用孩子们更愿意欣赏的语言和格调来打开。就像今天的这个创新,显然就会更有效,更有时尚意义,更有活力。
总有人担心,创造性转化会伤害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灵魂,这种担心也是一种好心,但不要忘了,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故步自封,就会被遗忘,因为它没有及时吸纳时代营养。所以,我们才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因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能不断被阐释,且在阐释中不断增值。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我们有虔诚的文化敬畏感,善于吸纳文化精髓和营养,古诗词等文化转化都能做得非常好。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曾经被改编成流行歌曲。还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经典等也都在文化产业化开发中,得到了“复活”,重新成为人们的挚爱。
要多用时尚光鲜的方式,传播和打开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使之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他不相悖”的发展中,吐故纳新、辞旧迎新,走向更光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