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北京各区组织的特色旅游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为小长假营造出浓浓的传统节日气氛。西城区什刹海举办龙舟竞渡邀请赛,30多支队伍、600余名选手在整齐的鼓点声中挥桨划波,吸引不少游人呐喊助威,同时包粽子等各种民俗活动在什刹海周边开展,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参观游览;颐和园内的中国古典音乐文化艺术展,让游客品味到皇家乐器奏响的华美乐章;延庆区康庄镇、八达岭镇等开展包粽子、马术表演等民俗体验活动;在大兴区庞各庄,第二十九届大兴西瓜节吸引了众多游客,2天内采摘西瓜的游客超过3万人。作为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赛龙舟在各地火热进行。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驮卢端午龙舟赛激情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560名选手组成28支代表队参赛,与各族群众共度佳节。
(据中国文明网)
“动”起来的端午节更精彩,更有节日味道,此言不虚。通过赛龙舟,让开放融通、精诚团结、力争上游等传统价值融入人心;通过有仪式感的“亲手包粽子”活动,让包粽子祭奠屈原等内涵得到传承,更让温馨的节日味道、传统文化等得到传播;通过诵读《离骚》、举办端午节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一个“动”,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激活传统价值共鸣感。好!
不要小看这个“动”,对于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而言,通过“动”起来,我们为之注入鲜活灵动的现代化动力和营养,注入美轮美奂的信息化色彩,让传统文化从静止状态走向热闹活泼的状态,从个体行动走向不约而同的公共参与,传统价值就能重新释放出夺目光彩。小小的“动”,真的具有出神入化的文化感染力和精神征服力。若每个人都能在动态化、生动的节日中,找到充实快乐、得到精神收获,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想不热闹都很难。
厚重、庄重和凝重的传统节日易让崇尚浪漫的今人生出距离感,以至于传统节日都成了吃喝和旅游的节日。这当然不是传统节日本身的问题,而与传承方式缺乏时代感有关。所以,这几年,我们很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继承,注重让节日文化和内涵活起来、“动”起来,积极融入现代生活。人们的节日兴趣和文化认同感,马上就得到了激活。
如果将传统节日和文化比作一个巨大的水泊,它的美和精彩,当然要有源源不断的“动”来支撑、完成。有了“动”,才能汲取到更多养分;有了“动”,才能完成必要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汰选沉淀;有了“动”,才能和生态环境和公众完成亲密互动和沟通,让“文化的湖泊”去除寂寞之态,呈现生机活力。
我们要以更多的形式和创意,让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动”起来、活起来,使其积极融入现代生活,释放出灿烂的光彩、饱满的活力,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