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在三面绝壁,一面迎敌的河北易县狼牙山顶峰棋盘坨,面对紧逼上来的日军,弹尽粮绝的“狼牙山五壮士”摔断枪支,英勇跳崖,上演了一场壮怀激烈的英雄大剧。五壮士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转眼间,76年过去了,老英雄早已不在,但老英雄的精神依然被后人践行。
近日,记者走进老英雄宋学义的革命家庭,探访英雄后人如何传承父辈精神。 “父亲勤劳踏实、艰苦朴素,一辈子不居功、不骄傲,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一生学习和践行。”宋学义的二儿子宋福保说。
1968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儿子宋大保和二儿子宋福保选择走进军营,接受锻炼与考验。
当时,宋大保在新乡服役,离家比较近,父亲外出开会有机会便到军营里看看他。
有一次,宋大保见到父亲便说:“爸爸,我想请你帮助我调动一下工作。”
“调工作?你要往哪儿调?”
“我想调到部队机关去!”
“为啥?”
“爸爸,你不知道,我在连队太苦太累了!”宋大保一边说一边低下了头。
父亲一听,立即正色道:“这事我帮不了你!我说过多少次了,路要靠自己走,再说只有艰苦的地方才能锻炼人。”听完父亲的话,宋大保的头低得更低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提过调动的事情。
“我们所有的兄弟姐妹也都谨记父亲教诲,不向组织提要求。”宋福保坐在沙发上,认真地说。 “是呀,父亲常常教导我们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自食其力,不能总想着依靠他人。”宋学义的二女儿宋小挺在一旁补充道。
在宋家,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军旅情结。宋家兄弟姐妹8人,除大女儿宋强和三女儿宋小娥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军外,其他人都进军营锻炼过。现在,家里的下一代仍有5个参军的,有的现在还在部队服役。
宋小娥患有小儿麻痹症,需要依靠双拐才能走路,因此不能投身军营,但她在残疾人按摩领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宋小娥告诉记者:“我自己是一名残疾人,我懂得作为一名残疾人心里的苦。我想,如果每一个残疾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施展本领的平台,那么他们会快乐很多。”于是,她从北京请来按摩老师对无业残疾人进行培训;拿出省吃俭用的4万多元积蓄为按摩屋购置家具、粉刷墙面……2004年3月,残疾人爱心按摩屋顺利开业了。
老英雄宋学义已经去世40多年了,但他的遗志和家风被后辈们承袭了下来。在沁阳当地,提起宋家儿女,街坊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小娥姐很好,她坚强乐观、勤奋上进、助人为乐,他们一家人都无愧于英雄后人的称号!”邻居马小伟说。
“追忆父亲、重温历史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焦作日报》等各家媒体对我们的报道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激励。承先父遗志,传先父精神,我们还能做得更多、更好。”宋福保字字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