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府古城,太极之城
练太极拳要练好“圆”
让太极拳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跟着张保忠学太极剑(四十四)
郑海林:生活处处有太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太极拳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访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成彬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杜 笠

  近日,申小建高级太极拳功夫架短期训练班在上海申健太极拳馆静安总馆举行结业仪式,在结业式上记者偶遇了一位日本老者,记者发现这位文雅和蔼的老者竟然是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成彬。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太极拳爱好者。

  听到记者来自太极故里后,林成彬显得很是激动,开始娓娓道来他习练太极拳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天,在上海的静安公园,林成彬看到一位老师在打太极拳,动作快慢相间、招数刚柔并济,看得他入了迷。林成彬在翻译的帮助下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了一阵子陈式太极拳。

  没想到一位60岁的日本商人竟然对太极拳如此痴迷。谈话间,林成彬流露出了对太极拳的无限向往。

  由于交流上的困难,刚开始学拳的时候碰到的老师没有把太极拳招式背后的技击含义说明白,所以学着学着,林成彬感觉打太极拳好像是跳舞一样,越学越没劲了。

  三年前,林成彬随团访问了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当时我认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上海申健太极拳馆的馆长申小建,又重新燃起了学习太极拳的信心。”林成彬说,跟申老师学习时,他所教每一个招数的时候,都会把动作背后的技击意义和内气走向详细地说明,满足了学员的好奇心,使他这个门外汉坚定了继续将太极拳学下去的信心。

  “我发现学太极拳的人群大部分都很有探究心,也很执着。太极拳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没有止境的研究对象。”在太极拳面前,林成彬俨然一个认真的小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林成彬也从学习过程当中慢慢悟出了道理,他发现套路中的每个动作不但有明确的技击意义,而且有科学性,并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其实很多陈式太极拳的概念和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其他的运动中,例如高尔夫球运动。”说着,林成彬就比画了起来,“比方说太极拳中最基本的立身中正,必须始终保持身体中心轴的稳定,而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同时,林成彬也被太极拳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过程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兄弟姐妹般的亲近感。林成彬说,在这个圈子里面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和国籍,不管练习时间的长短或技术的高低,大家在一起没有谁要打败谁的想法,而是通过练习,不断提高。

  武术原本的目的是通过技击来保护自己或者打败对手,但随着时代的演变,现代武术更多的意义侧重于健身、养生及陶冶情操。“我认为特别是陈式太极拳,和其他搏斗防身的武术不一样的地方是,根据个人的学拳目的和需要,用不同方法去练习。”林成彬说,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思想。从运动角度来说,它是武术的一种,通过与身体的对话,了解自身的状况;从文化角度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根基,讲究的是以柔克刚的思想,展现了外柔内刚的态度。

  太极拳有很多招数和练法,既可以养生又可以防身。“我之所以喜欢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的这种特性可以让你把这个爱好坚持到80岁以上。由于我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时间很长,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也比较了解,我希望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太极拳,促进两国之间的民间友好往来。”林成彬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