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媒体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的微新闻发布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立足金融热点 服务社会发展
武陟菜农土豆盼销路 本报新媒体搭台解忧
金德利集团慰问新店村征迁指挥部
“刷单入刑”第一案的破冰意义
六成民众不买商业保险
扶贫先扶志 人勤百业兴
通 告
本报新媒体助力新区核心商圈发展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先扶志 人勤百业兴
□于振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近日,笔者在中部一些贫困县调研发现,部分县乡干部说起脱贫攻坚的具体帮扶措施头头是道,一谈到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就面露难色。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广大扶贫干部要在精神扶贫上多下苦功。

  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落实中央部署,采取有力举措,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和干部只重视物质扶贫,部分贫困户“肚子”饱了、日子好了,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却还没打起来,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埋下了隐患。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少数基层干部想方设法在容易出成绩的物质扶贫上动脑子,对见效慢的精神帮扶有畏难情绪,导致脱贫攻坚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精神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户和贫困村多年来帮而不富,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种精神的树立,既要靠贫困群众自我生发,也要靠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积极作为,去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志向。

  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维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精神贫困、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基层干部切实转变观念。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避免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等待观望,甚至出现“生活富了,干劲没了”的现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