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对于书法家来说,那一卷卷宣纸便是作诗、起舞、挥毫、作乐的疆场。张霞说,书法就是纸上起舞,她便是那纸上的舞者。
7月24日,记者见到了张霞,听她讲述练习书法的故事。
张霞,1968年生于孟州,现为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书法协会会员、焦作市女子书画协会会员。她的作品先后获得群众书法展优秀作品奖、“韩愈”杯海内外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其作品曾入选焦作市第一届法治文化书画摄影展、焦作市第二届女子书画展、“虢国”杯焦作市首届小品书法展等。
张霞与书法结缘要从她小时候说起。
“上小学时,我们学校有大字课,加上我爷爷是做教育工作的,每天都让我练习写大字,这为我以后学习绘画和书法打下了基础。”张霞告诉记者。由于她喜爱书法,在学校时经常参与办黑板报活动,写的大字也经常在学校展出。
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霞的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招生启事,便鼓励她报名。于是,张霞利用两年时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国画。由于国画上经常需要题字,张霞怕自己题的字拿不出手,便有了重新学习书法的想法。
怀着忐忑的心情,张霞在QQ里搜索书法协会的聊天群,并申请加入。入群后,张霞和群主聂海洲私聊,交流学习书法的感想。“想学好书法就必须要先临帖,这是聂海洲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张霞说。
在聂海洲的指导下,张霞开始系统临帖,她从王羲之的《十七帖》临起,然后是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再到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都说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书画同工,有了绘画的功底,学习书法也相对轻松一些。张霞说:“书画的工具都是笔、墨、纸、砚,都要构图、布局,并讲究布白和留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霞说,学习书法一定要师法古人、继承传统,要多看、多读、多临、多学,从而才能真正感悟、体味古人书法的要领与精髓。为了学好书法,张霞每天都要坐在案前临帖,一临就是四五个小时。除了临帖,读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时间临摹时,我就读帖,只有读懂帖,才能知道古人是怎么提笔的,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张霞说。
舒适的环境,放一首古筝曲,在音乐的环绕下,挥毫泼墨。笔,好似芊芊玉女,披着墨的霓裳,在宣纸上踏歌而行。“笔随着音乐的节奏,轻、重、缓、急、转、折、提、按,一撇一捺既配合了音乐的起伏,又像极了太极的一招一式,这种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张霞向记者描述临帖时的感觉。
草书如行云流水,无拘无束,但并非随心所欲,胡乱涂鸦,盲目编造。张霞说,写草书一方面要精熟,另一方面要讲究规矩,不得其法,难得其能。在点画、使转、结体、章法方面要继承传统、精益求精、严守规矩,按规律去写。只有讲规矩,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擒得住、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
刚刚临帖没多久,一位朋友希望张霞帮忙写“方向”两个字,当时的张霞不明白这两个字有何用意。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张霞明白了,人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霞说,书法所求的不是具象的东西,而是内心世界的感受。表面上看草书挥洒、灵动,书写者正是在灵动中寻求平静。对于她来说,追求的境界就是能够用平静的线条自如地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书法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对于书法,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只有多加练习,才能不断前行。”张霞如是说。